藏毛窦14例临床诊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藏毛窦14例临床诊治分析

徐健

徐健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提高对藏毛窦诊治分析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骶尾部肿痛9例,骶尾部破溃流脓10例,同时有骶尾部肿痛及破溃流脓症状有5例,专科检查见骶尾部红肿或有窦道,其中4例肿块有波动感,4例局部皮温升高,2例见针尖样凹陷,1例见毛发生长。3例行MRI检查,1例行B超检查。14例患者均进行藏毛窦切除术。术后予抗感染、康复新液换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异物性肉芽肿。结果1例行藏毛窦切除术患者半年后发现假性愈合再次行骶尾部慢性炎症扩创引流术,35天切口愈合,未再复发。其余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藏毛窦的治疗应视其本身窦道、瘘管情况而定,经过简单引流能够治愈的,尽量避免复杂创伤性手术。

关键词:藏毛窦;骶尾部;诊治

藏毛窦(pilonidalsinus)是发生于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的一种慢性窦道,内藏毛发是其特征。急性期表现为骶尾部脓肿,破溃后流出脓性分泌物,形成慢性窦道,或短期愈合后再次破溃,反复发作,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内藏毛发是其特点,但不是唯一标准。藏毛窦的成因存在争议,现在有先天性和后天性获得两种观点,本病为少见疾病,多见于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发病罕见,男性多见,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病。肥胖和毛发浓密的人易发病。我院自2010年至2014年间共收治藏毛窦患者14例,现对此1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进行探讨。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间共收治的藏毛窦患者14例,其中男性12例(86%),女性2例(14%),男女比例为6:1,发病年龄在20-36岁,小于30岁患者7例,大于30岁患者7例。

2、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骶尾部肿痛9例(64%),其中肿痛症状在半年以上有4例,占44%;骶尾部破溃流脓10例(71%),其中破溃流脓症状在半年以上有6例,占60%;同时有骶尾部肿痛及破溃流脓症状有5例(36%)。专科检查见骶尾部红肿或有窦道,范围最大10cm*10cm,最小1.5cm*1.5cm,压痛明显,皮温升高,其中4例肿块有波动感,4例局部皮温升高,2例见针尖样凹陷,1例见毛发生长。

3、辅助检查3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示骶尾部皮下团块异常信号,藏毛囊肿,1例示骶尾部及肛管后缘软组织内炎性病变伴复杂性瘘管形成;1例行B超示骶尾部混合性肿块(考虑囊肿)伴周边组织水肿。

4、治疗方法14例患者均进行藏毛窦切除术。手术方法:术中采取腰椎麻醉,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折刀位,探针探查窦道走向及大小后于溃口处注入美兰,于针尖样凹陷处溢出或见周围蓝染,在探针引导下作纵向棱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骶骨筋膜,10例患者窦道内见毛发,4例患者未见毛发,清除毛发及坏死物,切除窦口、窦道壁,直至蓝染窦道完全切除,除2例行袋形缝合,即完整切除窦道后,游离切口边缘皮下组织,将骶骨筋膜与游离切缘皮肤3-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1例行皮下脂肪组织3-0可吸收缝线缝合,皮肤敞开,二周后缝合切口崩解,予以敞开引流,其余切口均不缝合。术后予抗感染、康复新液换药治疗,因病原菌大多为以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感染,故予以抗厌氧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术后病理示:组织表面被覆鳞状上皮,其下纤维组织及血管增生,部分血管扩张充血,伴大量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异物性肉芽肿。

5、预后切口愈合时间32-70天,平均50.43±11.60天。1例行藏毛窦切除术患者半年后发现假性愈合再次行骶尾部慢性炎症扩创引流术,35天切口愈合,未再复发。其余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均未见复发。

二、讨论

藏毛窦是指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或囊肿,这类窦道多见于肛门后方骶尾部,1880年Hodges首次正式命名为藏毛窦,其成因尚有争议,主要存在先天性和后天性获得两种形成理论[1]。先天性理论主要是认为藏毛窦是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后天获得理论主要是认为窦道或脓肿是由于异物刺激、损伤、手术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肿疾病。

藏毛窦如无继发感染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感觉骶尾部胀痛。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骶尾部脓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的特点,多经自动破溃溢脓或外科手术引流后炎症逐渐消退,少数引流口可以完全闭合,但多会反复发作或经常破溃溢脓而形成窦道或瘘管。藏毛窦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10mm。周围皮肤红肿,常有瘢痕,部分可有毛发。探针探查可探入3-4mm,部分患者可深达10cm,挤压时可排出稀薄淡臭液体。急性发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现,局部红肿触痛,排出较多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发生脓肿和蜂窝织炎。

通过泛影葡胺窦道造影,可了解藏毛窦的范围、深度及走向,有助于明确手术范围制定手术方案。直肠腔内超声不仅能用于诊断藏毛窦,还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来切除病灶,降低复发率[2]。对于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阳性率高,操作简单、快捷、价格低廉,无放射性,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MRI引导下对骶尾部藏毛窦和肛瘘进行手术治疗,MRI对于软组织分辨率高,诊断准确,但其价格昂贵,不易于普及,是其特点。

藏毛窦的诊断需与复杂性肛瘘鉴别。复杂性肛瘘:常有肛周脓肿病史,直肠指检可扪及通向肛内的条索状管道和内口,直肠腔内B超、MRI可助鉴别,高频超声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符合率为76%[3],MRI能准确定位复杂性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排除肛瘘伴其它肛管直肠周围病变具有确切意义[4],以排除藏毛窦可能合并有复杂性肛瘘,以免漏诊。

藏毛窦的非手术治疗主要为骶尾部窝不需要治疗,仅在骶尾关节、骶骨下部和尾骨尖部有一凹陷,无任何症状,临床上无需特殊处理。如发生感染,首先抗感染治疗,保持局部清洁,如出现脓肿,应切开引流并保持通畅。硬化治疗是向窦道内注入腐蚀性药物,破坏囊内和窦内上皮,如酚溶液注射疗法,但缺点为病灶清除不彻底[5]。Ghnnam等报道应用激光脱毛作为辅助治疗,明显减少术后复发率[6]。Elsey报道使用纤维蛋白胶治疗藏毛窦,患者满意度高,恢复快[7]。

手术切除治疗是藏毛窦的主要治疗方法,细致的操作及良好的术后护理改善了藏毛窦手术的预后。根据囊肿与窦道的数量、分布及有无并发感染决定手术方式。无感染的患者,如只有囊肿、单一窦道或病变范围小,只需切除纤维囊壁及周围的肉芽肿,以及包绕窦口条状皮肤和脓腔内的毛发,切除后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如病灶较小,感染局限,可完整切除病灶,一期缝合伤口,但患者活动特别是下蹲时易产生持续张力,缝合伤口容易裂开;若窦口和窦道较多,可采取病灶切除切口部分缝合术(袋形缝合),切除病变组织,缝合伤口两侧皮肤与骶骨筋膜,使大部分伤口一期愈合,中间一部分伤口有肉芽组织愈合。对伤口过大不能缝合和手术后复发患者可采取切除病灶后伤口开放式,但愈合时间较长,瘢痕广,表面只有一薄层上皮,覆盖于骶骨,易受损伤而破裂。近年来推荐复发性藏毛窦或病灶广泛者首先病灶皮瓣转移缝合术,有报道藏毛窦切除转移皮瓣优于直接闭合,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8]。

同样,术后换药、保证引流通畅至关重要。不缝合切口于肉芽生长期,肉芽易过度生长,切口粘合,形成假性愈合,影响切口愈合,换药时需搔刮肉芽,保证引流通畅。袋形缝合及一期缝合切口能大大减少切口假性愈合发生率,但同时会加大切口感染发生机会。藏毛窦预后极少恶变,恶变后病理一般为分化良好鳞状细胞癌。

藏毛窦的治疗应视其本身窦道、瘘管情况而定,经过简单引流能够治愈的,尽量避免复杂创伤性手术。

参考文献:

[1]潘芳杰,付靓.藏毛窦的临床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20(1),104-105

[2]傅强,崔立刚,等.骶尾部藏毛窦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86-88

[3]徐泉,王金萍,王宁新,等.高频超声诊断肛周脓肿,肛瘘的临床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0,8(6):774

[4]杨柏林,谷云飞,祝新,等.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J].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542-547.

[5]秦宇伯,梁德森,等.骶尾部藏毛窦治疗进展及临床旋转策略[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7),6054-6056

[6]GhnnamWM,HafezDM.Laserhairremovelasadjuncttosurgeryforpilonidalsinus:Ourinitialexperience.JCutanAesthet,2011,4(3):192-195

[7]ElseyE,LundJN.Fibringlueinthetreatmentforpilonidalsinus:highpatientsatisfactionandrapidreturntonormalactivities.TechColoproctol,2013,17(1):101-104

[8]候孝涛,邵万金,等.藏毛窦转移皮瓣技术研究进展.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5),40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