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方法结构,加强四算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建立方法结构,加强四算融合

赵凤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关联的思考与探析

赵凤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教材,建立方法结构,加强四算融合,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才能让计算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建构融合关联计算教学

一、计算教学中的困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计算存在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但是这么重要的内容,却偏偏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有的老师会想到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中采用游戏、儿歌、比赛、奖励等,让枯燥的计算教学能够充满乐趣,让学生爱上计算;有的老师重视基础训练,让学生每天都练习一些计算题。即使这样做,还是经常因为学生的计算错误而困惑。

二、建立方法结构,加强四算融合,优化计算教学

1.激活经验,主动建构。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复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一些数不是整十、整百数,这些数乘一位数怎么算呢?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根据情境列出算式后,开始探索算法,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3个12根,然后看着小棒想想可以怎样算。在交流口算的方法时,借助小棒图引导学生逐一理解不同的算法。接下来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第一种是不简便的写法,但是正好和口算方法3×2=6,3×10=30,6+30=36关联沟通。第二种是简便的写法,教师追问:十位上为什么写3?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这两个竖式比较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简便的方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第二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竖式的写法,所以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在题组练习竖式计算之后,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样用竖式计算这些题目的,从而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当学生建立起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结构后,就可以主动应用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整数乘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本身也是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算理,为以后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乘更大数的学习提供算理支撑。

2.关联沟通,促进迁移。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从知识的角度来看,难度不大,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教学呢?在常规积累后,教师提出问题:分数能不能像整数一样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呢?在学生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又提问: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再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几次的沟通,不仅引导学生在计算方法上进行类比迁移,还引导学生对整数和分数的运算关联比较,从而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整数运算的知识基础,对于分数运算的学习更加有信心了。

3.融合四算,灵活选择。例如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以笔算为主,同时要重视口算,激发学生估算的需求,适当进行简便计算。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渗透算法。比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时,注意口算、估算和笔算之间相互融合与沟通,口算和笔算是有机联系的,在计算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一对应;在估算时可以看看两位数接近几十,用几十来乘一位数,就可以口算了,通过估算可以了解运算结果的范围,在笔算之后可以把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的范围进行比较。同时注意横式计算与竖式计算的融合与沟通,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但计算过程的本质是一样的。

在融合四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沟通比较,提升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同时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体现出教学目标的递进性。

4.整体认识,形成类型。例如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单元,在复习时,可以让学生整体回顾一下,被除数有两位数,也有三位数,当被除数是两位数时,算式类型有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当被除数是三位数时,算式类型有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几百零几除以一位数和几百几十几除以一位数。这样可以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印象。那么,仅仅有类型的认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算法的回顾。

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就有了进一步的整体认识,看到算式想类型,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能够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判断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版。

[2]吴亚萍《“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