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院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口腔科院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

袁永霞

重庆市中医院供应室404100

摘要:目的:发现和控制口腔科院内的感染危险因素,减少患者感染及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寻找口腔科院内的感染危险因素,规范口腔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口腔科医生操作,规范口腔护理措施。结果:经过一年的规范化整改,降低了患者的感染及医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概率。结论:良好的规范化操作,及严格的消毒灭菌是预防口腔患者院内的感染的最佳措施。

关键词:口腔科;感染危险因素;消毒灭菌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相续[1]。据医学统计,每毫升未经刺激的唾液中细菌数达1.5亿个,每一克牙结石(牙垢)中的细菌数则达100亿个。而细菌的种属被分析出来的就达30多种,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乳酸杆菌、涎链球菌、厌氧链球菌、奈瑟氏菌、放线菌、螺旋体、嗜血菌、产黑色素拟杆菌,其中有非致病菌,也有条件致病菌。口腔是全身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的地方。近年20来,口腔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出现高发态势。同时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及消化道传播的各类疾病诸如各种类型的肝炎及艾滋病,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各类疾病也通过口腔科进行了大范围的交叉传染。口腔科的院内感染预防工作在这一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我院的口腔科如感染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简述如下:

1.口腔科的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1.1诊疗环境:口腔疾病以门诊病人为主,所在区域病患集中,空气流通欠佳,口腔治疗开髓备洞磨牙等,都会有大量水雾,夹杂患者牙体组织,打磨假牙所差生的粉末以及唾液飞沫等形成大量气溶胶,导致口腔诊疗环境易形成交叉感染环境[2][3]。

1.2医护人员操作:医护人员是导致患者交叉感染最重要的因素。有文献指出,良好的手卫生能够减少70%的院感内感染,可见手卫生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重要性。口腔科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标准预防措施不到位,导致自己某些部位被病人感染,从而将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接种到口腔诊疗公共区域,直接或者间接传播给下一位就诊的患者。

1.3空间布局:牙科治疗椅体积较大、占空间。且口腔分科细致包括口腔内科、正畸、修复种植、牙槽外科等,而它们都集中在一个空间内。这就忽视了不同病种在产生院感交叉感染可能性上的特点。比如拔牙,容易引起的是血液对操作台面的直接污染,而口腔内科磨牙最可能造成的是水汽性颗粒对整个操作空间的污染[3]。

1.4消毒灭菌:口腔科以门诊病人为主,口腔科器械除一次性空针及一次性治疗盘外,基本都是可重复使用的器械,使用化学消毒灭菌方式,在消毒剂浓度和消毒时间上都不能严格控制。一旦消毒灭菌不到位,患者的交叉感染将必然发生。

1.5综合监测:口腔科以门诊病人为主的特点,使得目标监测难以开展,很多病人治疗时间1个月之内就结束。以预防为主的综合监测就显得重要全面。对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受到交叉感染的风险控制。

2控制对策

2.1环境方面:做好口腔科到以制度,强化口腔科保洁,在诊室内严格控制病人数,非治疗病人不出现在科室内。定时做好开窗通风工作。每日上下午工作完成后,开臭氧消毒机或者紫外灯空气消毒。

2.2医护人员操作:强化“四手操作”理念,做好标准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推广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来进行手卫生。在治疗台及可能污染区域,采用避污膜覆盖,一次性塑料手套接触等方式,强化院感意识。

2.3合理布置科室的布局:做到分科分组分病种分椅位,将口腔治疗室与口腔技工室分开,修复和内科分开,拔牙病人与口腔内科病人分开。尽量将能够相互污染的科室排开,

2.4规范消毒措施:对于口腔内科做到“一人一机一用一口杯一灭菌”,严格做到预防交叉感染。对于可高温灭菌的器械全部使用高温压力蒸汽灭菌,对不能进行高温灭菌器械,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对不需要灭菌的物品,按照高中低消毒水平采取不同的消毒方式[4]。

2.5完善消毒监测机制:每月定期开展口腔科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表,以及酒精碘伏等的室内的病原微生物含量,空气菌落数的监测。并对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做到每周监测,严格做到不超标,一旦超标,院感科立即参与进行相关原因查找和分析解决问题[4]。

3结果

经过一年的规范化整改,我院口腔科患者的感染及医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概率明显下降,医疗安全提高,患者好评度提高。

4讨论

口腔是人体相对特殊的器官,口腔解剖结构的特点及口腔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口腔在院内感染上的风险等级。口腔科在预防院内感染上的责任重,风险大,尤其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条件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通过对口腔科院内感染风险的排查我们发现环境条件,医护人员的操作,消毒灭菌措施的执行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我院修改对口腔科的环境规划,合理空间布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院感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手卫生意识,做到标准预防;严格做好消毒灭菌,并做好消毒灭菌工作的监测监管体系,通过这些手段来减少口腔科院内感染的发生。一年的前后对比让我们认识到口腔院内感染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是可以控制在安全水平的,口腔科医疗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燕萍,吴燕平,陆向群,等.口腔医院感染控制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6):103.

[2]魏娟,胡丽萍.护理管理控制口腔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4):107-110.

[3]曹青芝,成晋玉.加强口腔医院感染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护理学杂志,2006,21(19):54-55.

[4]王经武.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M].2014:1-10.

作者简介:袁永霞(1967.6-)副主任护师大专重庆市中医院供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