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慢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用血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62例慢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用血调查

王桂琳1傅强1胡文静1林振平2(通讯作者)

王桂琳1傅强1胡文静1林振平2(通讯作者)

(1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210003;2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210003)

【摘要】目的抽样调查南京市二、三级医院慢性贫血患者的输血病历,了解本市临床用血的合理性。方法对本市23家二、三级医院,分别随机抽取病历5份,对其中62例慢性贫血病历进行输血科学合理调查。结果抽样调查的慢性贫血患者Hb值与Hct值输血前把握均较好,输血后也有明显提升,但多数病程记录中缺乏对输血前后的描述与评价。结论仍需对临床医师加强输血相关的培训。

【关键词】合理用血输血前描述输血中记录输血后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377-01

慢性贫血常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或慢性失血引起,患者多因出现头晕、乏力、气短、活动后心悸等症状需要输注红细胞以增加组织供氧。由于慢性贫血患者的血容量相对稳定,血红蛋白(Hb)或红细胞比容(Hct)可作为反映红细胞含量的指标[1]。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的内科输血指南[2]中要求,Hb<60g/L或Hct<0.2时可输注红细胞。若输血指征过宽,不仅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还会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1]。国内一些血液中心参照输血指南对临床用血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3、4],以评价本地区临床输血的合理性。但宏观的评价影响因素众多,并不足以反映各类患者实际用血的合理性。我中心为了解南京市属医院慢性贫血患者输血的实际情况,对本市二、三级医院抽样调查输血病历,对62例慢性贫血患者分析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血常规检测,并结合病程记录中输血前后的描述与评价,综合评估输血的科学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南京市属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的病历,三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13家,每院抽取5份输血病历,去除择期手术和抢救用血的病历,对62例慢性贫血的病历进行调查。

1.2方法

本次抽样中:慢性病人中消化道出血40例、血液病6例、肿瘤3例、其它原因引起的贫血13例。记录患者一般信息、诊断、基本生命体征、红细胞用量(1U红细胞由200ml全血分离而成)、输血前后Hb值与Hct值及病历中有无相关描述,进行综合评价。

2结果

表1病历抽查记录分析

三级医院二级医院

例数(n)2042

平均年龄(岁)48.7467.62

平均呼吸(次/分)18.918.6

平均脉搏(次/分)74.273.9

平均血压(mmHg)125/82100/79

用血量(U)*2.08±0.752.15±0.71

输血前Hb(g/L)*59.31±14.2462.82±24.47

输血后Hct*0.199±0.490.212±0.58

输血后Hb(g/L)*75.84±16.4576.50±21.10

输血后Hct*0.261±0.440.263±0.48

有输血前指征描述1511

有输血过程记录1310

有输血后评价129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3讨论

通过本次抽样调查我们发现:(1)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对输血前Hb值和Hct值均把握较好,输血后Hb值与Hct值均能见到明显的升高。虽然二级医院患者平均年龄高于三级医院,但输血前Hb值与Hct值并不明显高于三级医院。(2)尽管Hb值和Hct值是衡量贫血的客观指标,但鉴于慢性贫血患者多能耐受较低的血红蛋白,因此它们不是决定是否需要输血的最终指标,是否需要输血主要应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脏器功能和对贫血的耐受性[1]。此次抽查总体发现病程记录中对输血前判断、输血中记录和输血后评价的相关描述较为欠缺,尤其二级医院,多数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前后相关描述与评价,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培训以促进输血记录的规范。

参考文献

[1]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5-1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14-15.

[3]黄建云,魏亚明,胡永红,等.输血申请与输血病历评估体系建立及其用于临床合理用血评价探讨[J].中输血杂志.2012,25(10):1059-1062.

[4]杨宝成,孔令魁,邵超鹏,等.2597份临床输血病历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