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幼儿认知行为的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1

浅谈对幼儿认知行为的教育

徐云英

徐云英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沙塘镇福联新蕾幼儿园5378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家庭已逐渐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且大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小孩,在以前的大家庭中,每个成员扮演着教导或互动的角色,孩子没有接受学前教育也发展得很好,现今则不然了。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应该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

关键词:认知性格习惯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生旅途的重要奠基时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幼儿在6岁前早期的学习是进步最快,可塑性最大的。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是幼儿一生发展的基础,要从身、心各方面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模式主要注重知识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东西,使孩子自主、独立、个性等各方面受到限制,这不是对幼儿理想的教育。这里我把认知行为教育分作性格教育和知识教育。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应该基本形成,要教育孩子具有对今后的正当行为起主导作用的习惯和要求,另一方面孩子在接受传授知识之前应具备某些品质,而要想成功地具备这些重要品质又需要很多知识。因此,科学合理的加强对幼儿的认知行为教育,是大有必要的。

二、日常基本行为教育

首先要明白,有些素质和品质是一部分人希望具有的,而另外一些则可能是普遍应该具有的。某些简单的守则却是需要共同遵守的。对幼儿来说,第一步是要教会他们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1.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2.安全意识教育;3.正确对待不听话的孩子。

三、性格行为培养

有研究观察表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不是在青年时期,而是在他的幼儿时期。一个理想的性格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点,即:自律、活力、勇气、敏感性、理解力。这种性格的培养既需要老师的教导,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1.在群体生活里自律是不可缺少的。

2.活力可以增加快乐同时减少痛苦,也让孩子对外界事物产生兴趣。

3.勇气能使人无所畏惧和控制畏惧。

4.敏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从单纯的感官舒适如吃饱、穿暖过渡到得到别人赞许的喜悦。

(1)有一类孩子需要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许或认可。教师可以运用表扬激励他们学习,除了口头表扬以外,还可以用非言语行为表达对幼儿的关注、支持。

(2)敏感应发展到同情心。有一种同情完全是生理上的。在幼儿园里,可以引导玩具多的孩子把玩具分享给玩具少的孩子,也让孩子懂得分享快乐。多引导孩子正面谈话,避免背后议论和悄悄话的流行,因为那些一般都是负面的消息。

5.帮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事物。

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家长千万别忘了告诉或启发孩子该“怎么做”,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保留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要常常带着孩子到外面走走,在大自然中引导他们学习、认识事物。

四、学习行为教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好奇、谦虚、执着、耐心、勤奋和精神集中等等。思维的基础是好奇心,如果有好奇心和正确的智力教育作基础,上述习惯和品质就会很好地形成。

1.强烈的、目标正确的好奇心。

2.谦虚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盲目骄傲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视野狭窄,自以为是,严重阻碍了自己继续前进的步伐。

3.执着、耐心和勤奋应该产生于良好的教育。

4.注意力集中是一种很宝贵的素养,除非通过教育,很少有人具备这种素养。

五、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中要正确定位

即使在幼儿期,老师也不应扮演家长的角色。教育是一项需要特殊技巧的工作,这种技巧虽然可以学会,但大多数父母没有这样的机会。学生越小,就越需要教育技巧。此外,由于家长在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前与之接触频繁,孩子会形成一些针对家长的习性和期望,而这些习性和期望对老师不太适合。而且家长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期望过切和过重,他会因孩子的聪明而喜出望外,也会因孩子的愚笨而恼怒不已。父母之所以不适合教导自己的孩子,其原因正像医生不适合给自己的家人治病一样。

老师是孩子在学前教育当中重要的指向标,他们因为专业所以会从各方面发现孩子的特点和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达到让孩子身心的协调发展,使体、智、情达到更高的层次。在这里孩子始终是以主体地位受到老师的积极引导,达到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总之,幼儿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侧重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唤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有着神秘的色彩、乐趣无穷的世界之中,使他们获得一种快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其不断求知的欲望。这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性格发展。可以说,学前教育在人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惟有学前教育得到正常的发展,才能为幼儿未来一生的各级教育建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