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刘东汉教授对阴吹的辩证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谈刘东汉教授对阴吹的辩证治疗

刘倍均1刘倍吟1刘东汉2

刘倍均1刘倍吟1刘东汉2

(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280-02

【摘要】阴吹是中医证名,其症状主要是:“阴道口有气排出,状如矢气,难以自控。”此病临床较为常见,古人也有“阴吹之病乃妇人恒有之疾”的论述。但属隐微之候,患者常隐忍不言,临床医生多忽视或误诊。如今,笔者有幸跟随甘肃省名中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刘东汉教授临证拾贝,将刘教授对本证的辩证论治予以总结,每与临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阴吹辩证分型中药治疗病案

1中医认识

阴吹证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认为阴吹的病因是大便秘结,压迫阴道口变窄,胃肠浊气通过狭窄之处而产生阴道口有气排出,无臭味的现象。治疗用猪膏发煎,以润导大便,缓解阴道紧张,则阴吹自消。这是张仲景对阴吹病因病机的论述。之后的《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悬解》、《医药顾问大全》、《良方大全》这5书对阴吹之机的论述均承袭《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对阴吹各有不同的见解。如:吴谦认为阴吹的病机多是胃气实而肾气虚。吴鞠通则认为阴吹病机是“痰饮蟠居中焦”,在《温病条辨》中论及“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孙一奎则更推崇中气不足之理,他在《赤水玄珠》中谈到“……屁从子户然而出的,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黄连。”以上虽都以阴到口排气为主症,但伴随症状不同,治法有别。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刘教授始终遵从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辩证论治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取各家之长与自身从医50多年的临床经验融会贯通,提出了对阴吹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的认识。

2现代医学认为

阴吹发生具有其生理学基础,阴道后穹窿、子宫是一个相对的空腔结构。由于多产体弱、久病体虚等原因使阴道壁松弛,宫口开放,气体容易进入后穹窿或子宫,当体位改变或其他原因导致腹压升高,空腔变小,空气从阴道口排出时与阴道壁发生摩擦而发出了噼噼作响的声音。

3病因

刘教授认为导致阴吹的病因有多种如:①经产体弱;②产后劳作过早;③习惯性流产、难产;④子宫脱垂;⑤更年期综合征;⑥多次刮宫引产;⑦月经不调、痛经;⑧子宫肌瘤,生殖器结核,盆腔炎等。

病机:可以用“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去平衡”来概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相对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若阴阳失去平衡,则百病从生。刘教授具体认为⑴与中焦脾胃关系最密切。脾胃乃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的枢纽,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若素体脾虚,运化失常,升降失序,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气体经过阴道排出时与阴道壁产生摩擦,发出与矢气一样的声响,但无臭味。脾虚气陷多为致病之本。当脏腑功能失调,中焦运化迟滞,阳明胃肠燥结,煎熬胃肠津液,腑气不通,大便难下致胃肠浊气下泄,别走旁窍,干及前阴,可发此证。胃肠燥结多为致病之标。⑵其次与肺也有关系:肺与脾为母子,生理上培土生金,脾气健则肺气足,病理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当肺脾两虚,气滞痰阻或生殖器官气阻血瘀,血不足以濡养,致阴道口开放,阴道壁松弛,子宫口不能完全闭合。收腹时阴道穹窿形成负压,使气体容易进入阴道穹窿或子宫腔,当体位更动时,腹压升高,将子宫腔阴道穹窿部位的气体压出,气体经阴道壁产生摩擦而发出声响。

4辩证分型与治疗大法

⑴脾虚气陷型:多是由于素体脾虚或劳倦过度,所致中气不足,升举无力,腑气下泄而致阴吹。《医宗金·妇科心法》“气血大虚,中气下陷者,宜十全大补汤加升麻,柴胡以升提。”明示阴吹一证属中气下陷者可予以升提法治疗。李暠《脾胃论》“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此型常见主症:阴吹时断时续,缓而气微,无臭味,素体疲乏倦怠,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大法:主以补气升提法,补中益气汤加减。

⑵胃肠燥结型:多是由于素体阳气亢胜,气火有余或过度饮酒,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助湿生热之品。使热于肠中燥屎相合,腑气不通,谷气下泄,导致阴吹。张仲景论述阴吹多为此型,以膏发煎润导通下则愈。常见主症:阴吹伴有腹胀满疼痛拒按,纳呆,大便秘结难下,舌红苔黄厚或黄燥,脉沉实有力。治疗大法: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谷气实者,大便结而不通,是以阳明下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而别走旁窍也,猪膏发煎润导大便,便通则气自归矣。”故主以润燥通下法,猪膏发煎加减。

⑶肺脾气虚,气滞痰阻型:多为久病肺虚及脾,气机阻滞,中气下陷所致。主症:阴吹伴有素体疲乏,气短,咳嗽咳痰,口中时有清涎,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治疗大法:健脾补肺,理气化痰,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

5典型病案

病案一:张某某,女,47岁,兰州市人。

(初诊)主症:近半月来,自觉头晕,浑身疲乏无力,劳累后诸症加重,胃胀满不适,晨起口臭明显,纳呆,大便干结约4、5日一行。最痛苦的是前阴阴道内时时有气排出,状如矢气,难以自控,舌质略红,苔薄黄而干,脉沉弦。

病案分析:本证属本虚标实证,以标实为主。素体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展,脑失所养故见头晕,浑身疲乏。动则耗气甚,故劳累后加重。脾胃之气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闭塞不通,则见胃痞。阳明燥结于大肠,腑气不通,大便不下,浊气上犯则口臭,浊气下泄别走旁窍干及阴户发为此证,舌脉均与证相符。

辩证:阳明气陷,燥结于大肠

治则:补虚润燥,化瘀通便

处方:猪膏发煎加减

猪板油60g、乱发30g、黄芪30g、柴胡3g、升麻10g、桂枝10g、炒白术30g、焦枳实10g、厚朴6g、当归20g、炒白芍30g、芦荟2g、肉苁蓉10g、炙甘草15g。

煎法:上猪板油一味炼油去渍,乱发洗尽后置于油内熔化并煎成膏状。其余药物用水煎为汤剂。服法:每次用汤匙舀取两勺药膏用汤药送服,一日两次。

患者初服7剂后,大便以通,腹胀满以轻,阴吹症大减,精神逐渐恢复。

(二诊):患者主要以纳谷不香为主,阴吹基本不发作。刘教授原方去芦荟,加焦麦芽,焦山楂;续服7剂告安。

病案二:李某,女,32岁,武威人。

(初诊)主症:产后半月余头晕,多汗,恶风,便溏,下腹部坠胀,阴部下坠疼痛,脘腹胀痛喜温按,四肢麻木酸困,睡眠差,最难忍受的是每天间歇性发作阴道口排气,无臭味,缓而气微。舌淡苔白,脉沉细略涩。

病案分析:刘教授将妇人产后病概括为三类“郁冒,多汗,大便难”其理论依据源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第二十二》“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忘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此患者经产后失血伤津耗气,导致正气不足,脾胃虚损,清阳之气不升,头窍失养故见头晕(郁冒)。表阳不足,卫外不固,腠理发泄,营卫失调则见汗多,恶风。脾虚清气下陷故便溏,下腹部及阴部重坠作胀并疼痛。也正是由于脾胃亏虚,中气不足,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气机逆乱,胃气下泄,腑气不循常道而别走旁窍,故见阴吹,腹部胀满等。产后血虚,加之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营血及心阳不足,心失所养,故睡眠差。血虚气滞,发为血痹病(四肢皮肉麻木酸困),舌脉均与证相符。

辩证:产后血虚,中气下陷

治疗:健脾益气养血,升提清阳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加减

黄芪30g、桂枝10g、当归20g、炒白芍30g、熟地黄20g、柴胡3g、升麻10g、炒白术30g、防风10g、煅牡蛎30g、天麻10g、焦枳实10g、茯苓10g、制半夏10g、炙甘草10g。

以鲜猪蹄汤煎药服7剂每日两次。

患者服后自觉出汗,头晕,恶风,阴吹等诸症大减。

(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诸证自愈

结语:以上是笔者将刘教授对阴吹证辨证论治的整理总结,若有不足,望指正。

参考文献

[1]刘东汉主编.刘景全,刘东汉医案精选.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