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内科治疗痢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简述中医内科治疗痢疾

杨菁

杨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439-02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内科治疗痢疾。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凡治痢疾,当据虚实、寒热、气血损伤的轻重,灵活运用去滞、调气、和血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中医诊疗痢疾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本病终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中医学范畴的痢疾不仅包括现代医学细菌或阿米巴痢疾,还包括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在内。本病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形成。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粪便色泽及伴随体征,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考虑是感染性肠道疾患,抑或非感染性肠道疾患,排除因肠道恶性肿瘤引起者。

1痢疾的诊断

凡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皆属于痢疾的范畴。

2病证鉴别

本病当与泄泻相鉴别,两者虽皆可见于夏秋季节,病变均在肠胃,但泻由水谷不分,病在气分;痢由脂血伤败,病变不只在气,亦伤及血。泄泻虽亦偶见里急后重,但无便脓血之证,痢疾则以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特征;泄泻多腹痛肠鸣并见,痢疾则腹痛而里急后重。

3根据症状特点辩证

3.1辨证要点

3.1.1辨痢下物的色质白冻而滑脱不禁为虚寒,白而为脓者属热,痢下赤色或纯血鲜红者,一般属热,属火,属血,病情较重,所谓“血为热迫”。痢下赤白相兼者,为气血俱受邪;其中有赤多白少及赤少白多之别,前者属热,后者属寒;深浅皆及,赤白相兼如鱼脑者,属热。痢下紫黑色,一般属瘀血。若紫黯而稀淡,则为阴虚。痢下色焦黑,浓厚臭秽者,属火;痢下黄色,深而秽臭者,为热;或食不化者为积,浅淡而不甚者,为寒;痢下五色相杂,为“湿毒甚盛故也”;脓血黏稠难下者,或属热,或属燥,或属阴虚。

3.1.2辨里急后重及腹痛凡外邪所致的里急后重,每在便后得减;而实邪为病,其腹痛而拘急;火热之邪为病,其腹窘迫,肛门灼热。积之为痛,其腹必多胀满坚硬,痛而拒按。凡虚痢的里急后重,多囿后不减;证属虚寒者,腹微痛而不实不坚,或喜探按,或喜暖熨,或虽痛而并无努责;气虚气脱者,里急而频见污衣;气陷者,后重或囿后转甚;阴虚者,见虚坐努责。

3.2常见证候

3.2.1湿热痢证见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痛缓,痢下赤白,脓血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3.2.2疫毒痢证见起病急骤,高热,痢下脓血,甚至下痢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或头痛烦躁,呕吐频繁,甚则四肢厥冷,神志昏蒙,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3.2.3寒湿痢证见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胃脘饱闷,头身重困,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3.2.4虚寒痢证见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2.5阴虚痢证见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3.2.6休息痢证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3.2.7噤口痢证见下痢而不能进食,或下痢呕吐不能食者。

4拟定治疗原则

凡治痢疾,当据虚实、寒热、气血损伤的轻重,灵活运用去滞、调气、和血的基本原则。

治疗时当根据病情分别治之,热痢清之,寒痢温之,新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温清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初痢多见实证,久痢多见虚证,如反复发作之休息痢,则多见本虚标实证。辨证应始终明确祛邪与扶正的辩证关系,照顾胃气为本。湿热痢,当清热化湿解毒,兼以调气行血导滞,忌用收涩止泻之品,以免关门留寇。若兼有寒热身痛表证者,宜外疏内通,合用解表剂,夹食滞可配以导滞药以消导积滞。疫毒痢宜清热解毒,辅以开窍镇痉。实证噤口痢者宜清热解毒,和胃降逆,虚者健脾和胃,益气固脱。虚寒痢宜温补固涩,忌用攻伐之品:阴虚痢当养阴清肠。休息痢当注意扶正祛邪,予以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5分证论治

5.1湿热痢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本证的病机特点是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病性为实为热,治当祛邪为主要原则,具体治法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5.2疫毒痢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本证的病机特点为疫邪热毒,壅盛肠道,以其毒盛,故其治非若前述清解可比,而应以解毒以祛其热毒之邪;毒热之邪传变最速,每易燔灼气血,故需赖凉血之品,综合观之,本证当清热凉血解毒以治其痢。

5.3寒湿痢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本证的主要病机为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治疗应针对寒湿之邪,由于有别于一般寒湿证,故非单纯温运可及,而应在温化同时注重流通、行气导滞之法,并遵该病基本治则以调气和血贯穿其中。

5.4虚寒痢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本证的病机要点为久痢不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病属虚证,治当扶正为要,应宜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5.5阴虚痢

治法:养阴清肠。

本证的要点为阴虚湿热,肠络受损,为虚热之证,故扶正为主要原则,具体治法应养阴清肠。

5.6休息痢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本证因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病性为虚实寒热错杂,临床在分清虚实、寒热轻重、多少的基础上,制定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综合治法,诸如温中清肠等,且亦应注意佐用调气化滞之法。

5.7噤口痢

治法:实证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虚证宜健脾和胃。

本证因湿热浊气上逆,多为实证,应当祛邪为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若因脾胃虚弱而致的升降失司,其证属虚,治当扶正为主,宜益气健脾化湿止呕。

参考文献

[1]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5-100.

[2]王连心;孟庆刚;黄芩及其提取物治疗细菌性痢疾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