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义相与更上层楼——观察诊疗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之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疑义相与更上层楼——观察诊疗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之有效性

刘学华

辽宁葫芦岛市九高中刘学华

一、转换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是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作为课堂教学的调控者,首先要着力研究支持“持续发展”的教学技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作为支点,诊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善于“质疑”和“反思”,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先找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首先做好自我诊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我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学中我们是合作者和学习伙伴,我的任务是促进、指导、激励学生学习,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改变,也看到了学生的改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无论课堂还是课后,学生愿意围着我转了,这样和谐的氛围已经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做了个很好的铺垫,我和学生都是受益者。

二、十年磨剑——须教自我胸中出(长风破浪会有时)

课堂教学是个整体的教学实态,教学效果有效性的生成取决于学生“学习质量”的实现度,它回应的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会学了什么”的问题。有效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单纯基于预设知识的顺利传递,而是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而获得新知的过程。所以进入到课堂场景进行观察和针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归因诊断必然需要有专业的视角,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问题诊断的准确性。

首先,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本人在历史教学中尤其重视将教学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辐射到“教研”工作的创新性方面,不断升级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以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更大限度的保证教学诊断的健康准确性,使历史教学更能够贴近质的研究。如尝试将自己的草根研究(校本课程)中相关内容引入课堂;参与各类教研沙龙、教学竞赛、各类研究课的现场观摩等活动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借助新老教师“帮扶结对”活动,“青年论坛”、“导师制”等形式向名师学习;研读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交流与资源共享及经验交流等,使我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要加强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认知。“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诊疗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更要关注教学策略实施的主体对象——学生。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策略等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相匹配并实现良好的交互时,课堂教学才会显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就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列入策略研究的视野之内,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元认知过程的指导。

1、主体互动,指导与激发学生元认知

教师指导学生元认知的实现过程,即是诊疗学情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只有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双主互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独立的空间和选择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为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思维,我充分放权,课前布置了预案,让学生自己分组去搜集相关资料,用史实概述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所做的贡献,并用2-3分钟的时间展示自己的成果。题目范围很宽泛也很简单明确,目的就是给学生更多独立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对知识原生态的认知,使他们有更多选择自己掌握和了解知识的方法。当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现在我面前时,我既兴奋又震撼,兴奋的是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这意味着我的创意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是个有效的教学创意。震撼的是我发现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此之大,在此前的教学中我并未给以足够的重视。仅仅预习成果展示的模式就有十几种,有提纲式的、有评论式(小论文)的、有设计成短剧的、有借助技术手段处理成幻灯片的……接下来该我上场了,怎样才能更好的使学生和我在课堂上和谐共振呢?还是从学生作品入手,我精选了其中1个幻灯片作品,由本作品的小组成员到讲台亲自演示给学生,并说明作品的意图和内涵。这样全班同学都有一种期待,入围的作品亮点在哪?我的差距在哪?这不仅是引导学生认知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自己的过程。当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欢呼了,因为本组同学将课本知识和问题融合在一起,设置了一个康熙帝的个人小档案,配以背景音乐和画面,仅仅3分钟的展示仿佛放了一部微型电影,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了解了本课的基本内容,为我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学生的创意得到我和其他同学的认可,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了人人参与,双向交流,实现了参与过程中的自由选择,真正提高了教与学的双重有效性。

2、个体开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

有效历史教学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科学的学习观和治学态度。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自然资源——“智力”的开发,引导学生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即强化学生的反思性,做学习的自主者。在学习《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内容时,我引用了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作为设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这样一个普通的设问实际上蕴涵着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能使学生的独立思维有个递进的过程,首先学生必须解读这句话自身的含义,然后再联系教材内容及已有的知识储备做进一步的思考,即思维要有个逆向回访历史的过程,从而得到升华,然后基于学生的回答再进一步设问,引导学生对自己回答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

另外,利用课外作业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反思收效也不错。比如我要求学生每天要对自己做错的题目重新整理,写出自己的错误思维过程及原因,并给自己一段针对性的评论或学习建议,使课堂教学在课后得以有效延展。

三、投桃报李——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正有效的教学呈现给人的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在这样课堂上有很多的“变”数:学生变了,教师变了,课堂变了。这些变化使学生学习更有“后劲”,教师教学更有“新劲”,课程的改革更有“韧劲”。

1、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会学习了。我听到了更多学生精彩的发言,看到他们不经意间展现出的可爱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同时我感受到学生综合素质在渐进的变化:阅读、分析、理解史料和信息的能力在提高;交流、表达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改善;质疑创新能力在升华。尽管这些是进步可能是微小的,但我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和我都会有更大的提升!”

2、教师变了,观念更新了,自我定位明确了。

当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时,教师自然成了课堂教学的开发者、研究者。在教学的同时,教师也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教学有效性也自然提高了。

3、课堂教学变了,目标到位了,气氛活跃了

在新课改的大潮涌动中,我同更多的同行一样,在教学中更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教学过程与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质疑、创新等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营造生动、活泼学习氛围,使我的课堂尽量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看到的是鲜活生命和思维的跳动。

总之,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诊断和实践改进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诊断原因,再到实践改进,不是一条简单的流水线,而可能是一个不断出现和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螺旋式演进的过程。正是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和发展,才使有效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真正的发挥了可持续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