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病人的护理及其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临终病人的护理及其发展

郑华

郑华(柳州市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临终护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所组成,本文通过从临终护理的起源,我国临终护理的现状,临终护理的内容,临终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及我国临终护理的前景展望5个方面综合论述了临终病人护理模式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临终护理护理内容发展现状前景

临终护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医学、伦理学、护理学、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所组成[1]。临终护理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2]。简单而言,它是帮助病人“优死”和其家属“好生”,使病人死得无憾、家属活得无虑的一种医疗服务。现就近年来有关临终护理的报道综述如下:

1临终护理的起源

现代临终关怀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7年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院,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以后,美国、法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了临终关怀服务。有的国家还出现了专业性期刊,如美国的《死亡杂志》、日本的《临终与临床》。1986年中国香港成立了善终服务中心,中国台湾的马偕医院设立了临终关怀病房。1988年天津医学院在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上海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这些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研究与实践的行列。在1992年北京成立了我国大陆第一所民办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医院。以后,我国其他省市也相继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这是顺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潮流,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更是符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口众的客观要求。

2我国临终护理的现状

2.1我国临终护理存在的问题

临终关怀作为医学界一门新兴学科,但在中国这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国家发展临终关怀,有着相当大的阻力和较多障碍。

2.1.1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态度:在中国文化史中,儒家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是一种人世文化,他所深切关注的是人的现世生活,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对于死亡始终采取回避的态度。我们在对200例住院临终患者的心理调查中发现60%的人具有恐惧感,有焦虑和烦躁悲观情绪,依恋人生和家人,希望亲人时刻陪伴在身边;26.5%的患者能承认面临的现实;16%的患者希望早日结束生命;只有极少数希望安乐死。

2.1.2伦理环境的影响在医疗保健体系中,伦理环境是指整个大环境对某人应该做什么,另一些人应该做什么的约束。它反映了周边环境对于某种伦理行为的价值观的理解。对于临终关怀,整个医疗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积极的伦理大环境,这势必影响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从事临终关怀事业人员的士气。

2.1.3护士对临终关怀的态度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在对垂死病人实施临终关怀时护士作为一个主要的角色而呈现出其重要的地位。由于临终患者心理上表现各种负反应,生理上各种器官的衰竭,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再加上社会传统习惯的影响,使得有些护士对临终关怀持有不同的错误心理。

2.2开展临终护理的迫切性

现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拥有世界近24%的老年人,大约4.5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36%。那时,地球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问题,死亡问题自然成为了人民关注的热点。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符合人们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再者,临终关怀的开展,体现出人们卫生服务观念和健康观的进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也是优化医疗卫生结构、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完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一环。

3临终护理的内容

3.1环境的护理生活环境是生命依存的土壤,环境与人之间会产生移情作用,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也会左右人的情感。良好的医疗环境对临终病人会产生一种良性刺激。因此,提倡按病人的意愿,尽可能满足其需要,安排单间病房,布置家庭式的环境,达到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环境整洁,还可根据需要安置电视、音响设备等,使病人有家的感觉,这种善意的错觉和人为减少病人的焦虑,可放松危重病人的紧张压力,减少病人的不适感觉。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人情味,令病人体验到最后的温情。

3.2疼痛的控制

3.2.1药物止痛法采用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①轻度疼痛选择第一阶梯:选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②中度疼痛选择第二阶梯:选用弱阿片类,如可待因;③重度疼痛选择第三阶梯:选用强阿片类,如吗啡等。

3.2.2非药物止痛法①松弛疗法:如节律性呼吸、温水浴、中医按摩;②意向干预法:如听音乐、催眠、大声朗读等[2]。③针灸疗法:可取合谷、神阙等穴。

3.3心理的护理

3.3.1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它比常规护理更重要,它贯穿于临终护理的全过程。随着生命走向死亡,采取安慰手段是第一位的。有学者认为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可分为5个阶段进行分析与护理。①否定期;②愤怒期;③协议期;④抑郁期;⑤接受期。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临终病人否认期前存在回避期,即病人和家属均知病情,却彼此隐瞒,故意回避。总之,护理临终病人因人、因地制宜。

3.3.2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朝夕相处的亲人从突然患病直到临终,家属的心理一般经历震惊、否认、抑郁、接受、解脱几个阶段。曾有研究报道:两组死者家属对照,悲痛过度的一年内死亡率为5%,克制悲哀的一年内死亡率为0.08%。因此,给予临终后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护士应给予家属同情、关怀与帮助,说明家属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并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护理知识。而病人的死亡对家属来说是悲哀的高峰,比起物质支持,死者家属更需要的是感情支持。帮助哀伤的家属,鼓励其宣泄情感,倾听其倾诉,安慰家属面对现实,尽力提供生活指导,降低其悲痛程度。

3.4尸体的护理尸体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做好尸体护理不仅是对死者人格的尊重,而且是对死者家属心灵上的安尉,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护理职业道德。

4临终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临终护理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医院中等待死亡,通常患者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最后接触的人是护士。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感,懂得尊重临终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具有临终护理及其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身体、心理护理的技术。

5我国临终护理前景展望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医学模式已将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无论医学怎样先进,人总难免一死。在如何提高临终病人尚存的生存质量,维护其人格及生命的尊严,使其更好地走完这一段生命历程,临终护理有其重要意义。临终护理现已得到国际社会愈来愈广泛的重视和支持,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临终护理事业已成为迫切需要。

5.1我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现实可能性在我国发展临终关怀事业不仅有着客观的必要性,而且有着现实的可能性。首先,我国人民的健康现状及支付能力的提高为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成为主要杀手。如果说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潜在的临终服务需求的话,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需要则是巨大的、现实的。其次,临终关怀在我国既不存在伦理悖论亦不存在法律难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取得巨大的成果。同时,由于临终关怀的出发点是使病人安乐地死,基本杜绝主动的安乐死,与现行的法律没有冲突,实行起来基本上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最后,临终关怀在我国兴起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已具备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都是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有利条件。

5.2临终护理的家庭化在2000年,有学者提出“中国乡村家庭临终照护”模式。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和地理分布偏僻,医疗卫生资源不足,造成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村临终关怀的家庭化,让家人在乡村全科医生的指导下照料、陪伴临终老人,使老人和家人的精神痛苦都减至最低,让老人在家中安然离世。

5.3临终护理的社区化城市临终关怀的社区化,是由社区医院作为社区内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在社区医院的指导下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这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工作负担,又充分发挥了社区医院的职能,使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根据治疗和保健的医疗目的而有效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

5.4临终护理的平衡化

5.4.1观念的平衡中国传统观念重视“孝道”,认为子女在老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不想方设法长老人的生命,不亲自去伺候和照顾老人,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即使老人患了不治之症,子女在很多情况下出于“孝道”而忽视了老人临终关怀的需求意愿,继续进行无意义的治疗。这与临终关怀“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的生命,而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的科学死亡观应寻求取得一个平衡点,纠正子女让老人接受临终关怀就是“不孝”的观念。

5.4.2费用的平衡临终关怀服务比一般的治疗性服务收费低廉,但药费仍是主要部分,占1/3的费用。对于不能自理的病人,全部靠人工照顾,水、被服、洗涤用品消耗极大,而护理费却没有加收,使临终关怀病区的运转举步维艰。尽管病区最大限度地低收费,并提供适价服务,但仍有家属因收费问题而不愿病人接受临终关怀。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医院运转正常,才能发展临终护理。

5.5临终护理的专业化临终关怀作为医疗卫生系统的立体化系统,需要由医护人员、社会学者、心理学者、伦理学者、律师、志愿人员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是一个多元性的社会服务机构。为了达到使病人“优死”和其家属“好生”的目的,要求参与临终关怀的所有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训练,了解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服务的性质和内容。

参考文献

[1]周雪云,杨秀梅.浅谈临终护理.中国基层医药,2002,9(2):1143-1144.

[2]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8月第24卷第8期,1994,16(1):94-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