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浅析

唐玲

唐玲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二小730060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愫,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挥,采取生活性、课堂实效性以及社会实践性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展开实际教学,实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迸发创新的火花,获得新的经历、体验、感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突出学生主体性作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显得非常重要。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贴近生活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贴近社会发展的印迹元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文化,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善于遴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活动,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能力是语文综合实践课进行的根本目的。教师通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感悟、主动探究以及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课进行的基本过程,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

首先,以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索。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后,教师鼓励学生表述,我们的地球母亲现在还受到哪些侵害,你想对这个母亲说些什么。这就引发学生展开思索,同时,教师提出,通过学习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考与探索。

其次,以“小榜样”带动实践。如《少年闰土》、《小英雄雨来》等,这些小孩子形象最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课下的查资料,相仿事件学习等途径引导学生享受语文情感之美。最后,以实验进行主动实践。

二、结合生活实际,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告诉我们,它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小课题研究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必要途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的时空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文字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勤于探索,独具慧眼;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其实教材中就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由课文内容产生问题,但有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由此产生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通过小课题研究,使语文课堂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课本以外的知识。

三、走进社会,感悟语文之魅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课堂,体味不同的生活情趣,感受不同的社会人文。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是将语文的社会魅力,以及语文所包涵的社会财富传授给学生的最有效途径。

语文中的社会成分,往往为学生开辟一片充满魅力的异族世界,通过对异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刺激他们对这种魅力的向往。通过学生自身实践,使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社会有所了解。再就是,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社会体验的主体。进一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四、挖掘资源,激活学习手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可学生仅靠每天在校的课堂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是相当狭隘的,远不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此,每位课改教师要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语文学习课内课外相结合,动员社会、家庭的力量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来,挖掘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丰富孩子的学习途径,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生动,更精彩,更具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慧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上“活”语文综合实践课,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