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10年569例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3

广西2010年569例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情况分析

陈天山1林昊2仁增白珍3梁贮棣4

陈天山1林昊2仁增白珍3梁贮棣4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广西梧州543001;2梧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广西梧州543002)

(3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西藏拉萨850000)

(4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广西南宁530002)

【摘要】目的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确定今后广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防控重点,提高药物警戒水平。方法通过使用泛珠三角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平台对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报国家中心的数据进行规整,使用Mcrosoft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569例严重ADR中,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占27.24%;注射剂发生率居首位,占82.91%;静脉给药为主要用药途径,占总数的74.74%;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非中成药最多的为抗微生物注射液;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非中成药最多的为中药注射液。结论抗微生物注射剂、中药注射剂、静脉注射用药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广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抗微生物注射液中药注射液静脉注射用药

为全面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确今后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重点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我们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全年共计发生的药品严重不良反应569例,对这些病例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并从中得到启示。

1资料来源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报到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网所有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569例。所有病例报告的关联性评价均为可能、很可能或肯定。

2方法与结果

2.1统计学方法

使用泛珠三角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平台对资料按ADR名称、药品通用名称和生产厂家进行规整,使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2患者人口学分布特征情况分析

2010年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表中,男性267例,占构成比46.92%,女性的302例,占构成比53.08%,男女比例为1.00:1.13,无显著差异。

2.3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非中成药与中成药构成情况分析

统计引起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非中成药与中成药构成情况,非中成药581例次,占构成比87.90%,中成药的80例次,占构成比12.10%,非中成药与中成比例为7.26:1.00,这可能和临床观察、上报报表的绝对数量有关。

2.4引起严重ADR最多的前十位药品排名

为更详细地了解引起严重的ADR药品情况,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分别统计中成药和非中成药两类药引起发生情况,其排名前十位的非中成药和中成药情况见表1、表2。

表1引起严重ADR(含新的)最多的前十位非中成药药品排名

排序药品名称例次构成比(%)

表2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最多的前十位中成药药品排名

2.5引起严重ADR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为了解引起严重ADR(含新的)药品的剂型情况,对报告表中中成药和非中成药的药品剂型进行了统计,注射液、粉针剂、片剂、胶囊剂排名前四,占所有剂型的98.49%。其中,注射液占所有剂型的44.33%,粉针剂占38.58%,片剂占12.71%。提示注射液、粉针剂仍然是引起严重ADR药品的最主要剂型,详见表3。对报告表中的非中成药和中成药的给药途径进行了统计,静脉滴注排名第一,占74.74%,提示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严重的ADR的大部分。详见表4。

表3起引起严重ADR(含新的)药品剂型分布情况

表4引起严重严重ADR(含新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2.6严重的ADR(含新的)情况分析

为了解发生严重的ADR(含新的)情况,统计排名前十名的最常见的严重ADR,结果见表5。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等,其中最常见的为过敏性休克,155例次。在严重的ADR中,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的例次排在前2位,涉及药品主要集中在中药注射剂、抗菌药;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的例次也较多,涉及药品主要集中在抗肿瘤药。

表5排名前十位的严重(含新的)ADR

2.7严重的ADR(含新的)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分析

为了解发生严重的ADR常见累及系统-器官情况,统计排名前十名的最常见的系统-器官累及情况,结果见表6,最常见的受累系统-器官为全身性损害,333例。

表6严重ADR(含新的)涉及的系统-器官前十情况

2.8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分析

按照治愈、好转、留有后遗症及死亡等ADR转归类型,统计我区ADR转归情况,详见表7。从构成比看,治愈和好转占绝大多数(96.49%),提示不良反应发生,经治疗后,愈后较好。

表7严重的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

2.9死亡病例情况分析

2.9.1死亡病例的怀疑药品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统计全年涉及死亡病例的静脉滴注、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4种给药途径中,最多见的为静脉滴注,9例次,占56.25%,静脉给药方式,其风险远远大于其他方式给药,详见表8。

表8死亡病例的怀疑药品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2.9.2死亡病例单一和合并用药情况分析

10例的死亡病例的药品合并用药情况,单一用药1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10.00%,合并一种药物的都是2例,合并三种药物及以上的为7例。其中合并用药的病例占死亡病例的80%。

2.9.3死亡病例ADR情况分析

统计死亡病例ADR中名称,了解引起不良反应死亡的常见原因,死亡原因主要是过敏性休克所致的心跳呼吸衰竭、以及心跳呼吸骤停等。结果见表9,10例死亡病例中最多见的为过敏性休克,6例,占所有死亡病例的60.00%,由此可见,严重的ADR病例中较多见的是过敏性休克,其发生的时间太多是在静脉药后60分钟内,提醒医护人员,在此时间段内,应密切观察,发现异常,立即停用,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表9死亡病例ADR情况

4讨论

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用药途径:静脉给药最多,占54%;口服用药第二,占37%。这是由于:①它们是临床最常用的2种给药途径;②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制剂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如青霉素制品中含微量青霉素聚合物,氨苄青霉素中的蛋白质等物质也一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较易发生不良反应。而且由于静脉给药多用于住院或门诊留观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通常较短,临床易于发现;③口服刺激性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导致此类不良反应报告率高于其他用药途径[1,2]。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注射剂占的比例最高,其中以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尤为突出。抗微生物药物所占报告总数的比例最高,达54.7%,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数量占总数的11.44%,因此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应被列为今后ADR监测的重点[3,4]。

抗微生物药物以头孢类最多,它所致不良反应数量排在第一位。这是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是临床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用量大。该类药物化学结构中的β内酰胺母核在pH值6~7时最稳定,进入体内后易降解而在体内成为过敏原。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药物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及血清酶升高,也有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和血尿的不良反应发生[5-8]。

中药注射剂引起严重ADR仅次于抗微生物药物。在全年死亡的24例患者中,有11位与中药注射剂有关,占总数的45.8%,如果将中药和西药的总体用量这个因素考虑进来,中药引起的严重ADR将会更加突出。可能的原因如下:①我国自1993年开始实施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以来,截至目前,共有1364个品种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中药品种保护的准入门槛偏低、同品种保护问题、保护后进一步改进提高和保护品种退出机制问题等[9];②由于普遍认为中药比西药安全,导致人们在使用中药制剂时对其不良反应不够重视,常常出现中西药的注射剂混用,静脉用药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等不合理用药情况。根据ADR报表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中药前10位均为中药注射剂,且以中西药注射剂混用、输注的速度和浓度过快过高的为主;③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如何建立有效的中药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中药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环节,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应该对其加强监管,一是加强临床用药监护,修改中药的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辩证论治,尽量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使用,并避免快速输注;二是补充进行系统的临床安全性再评价,淘汰安全性差的、有替代治疗方法的品种。在所有的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由头孢曲松钠、青霉素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的不良反应排在西药的前3位,而双黄连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排在中药的前3位。在24例死亡病例中有2例是由于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所致,中药所致的死亡病例中1例由香丹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引起,5例为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引起。因此上述6种注射剂应成为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重点监测的高风险品种。

参考文献

[1]曾令贵,姚金成.湖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09.1(25):16-18.

[2]李晓荣,谢平.9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02,2(19):6.

[3]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309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1(25);26-30.

[4]唐玉屏.由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引发的思考[J].中南药学,2007.5(2);187-190.

[5]杨积平,宫文武.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6):142.

[6]金桂兰,唐文,赵美菊.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47.

[7]HurwitzN,WadeOL(1969)Intensivehospitalmonitoringofadversereactionstodrugs[J].BrMedJ,1969,10(1):531-536.

[8]何鸽飞,张顺芝,陈恒,等.36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南药学,2009,7(2):152-154.

[9]应小飞,朱雅艳,田伟强.131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07,26(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