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行障碍患儿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

/ 1

浅谈品行障碍患儿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

孙小华孙雪花

孙小华孙雪花(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7)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0-0259-02

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持久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规范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行为障碍,包括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其形成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文化因素有关,发生率为2.9%-13.6%。7-8周岁学龄期和青春期是高发阶段,一般男孩多于女孩,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改变行为,女孩多表现为语言攻击行为。

1资料分析

我科自2006年至2009年近两年多的时间共收治品行障碍患者18例,其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品行障碍标准。其中男孩12例,女孩6例,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17岁。10例表现为经常性的逃学、偷窃、打架斗殴、对人敌视、扯谎、吸烟,均为男性。5例表现为挥霍父母钱财、固执违拗、情绪不稳定、对父母恶语相向,为女性。这些患者均表现出与父母的对立,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感到不满。其中8例患者生活在破裂家庭,父母离异跟其中一方生活,两例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2讨论

通过对这些患儿进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量表等测评发现,家庭环境因素是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产生类型的成因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性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和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养育方式可培养出孩子优秀的品质、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感和较强的处事能力,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可使孩子形成自私、违拗、胆小、倚赖等个性,甚至出现暴力、说谎、偷窃、攻击等行为。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与品行障碍的发生呈显著的相关性,如父母婚姻不合、父母离异、有犯罪史、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关系,其中父母管教方式不当、态度不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程度低和差是儿童品行障碍形成的主要因素。

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儿期的生活习惯,每一个个别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成了个性的性格特征,而养成某种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育人的养育方式。不良教育方式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的关键,常见的不良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种:

(1)包办型即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对孩子过分溺爱,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满足,百依百顺。这会造成孩子被动依赖,独立能力、处事能力差,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2)棍棒型双亲对孩子的教育采取过于严厉粗暴的管教态度,如过严的惩罚、体罚等,对子女要求苛刻,经常打骂、恐吓、限制其与外界正常接触。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儿童不良性格或模仿父母的方式对待别人。他们在集体中处于孤立地位,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童年的幸福,易形成不尊重别人的人格或感情的不良品行。

(3)忽视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或双亲对孩子监督管教无效,对孩子的活动放任自流,不加约束、指导。儿童青少年时期个性不稳定,模仿力强,分辨能力、抵制能力差,此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引导,易受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吸烟、偷窃、打架斗殴、说谎等不良行为习惯,危害社会。

(4)不协调型在管教子女的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往往一方过严,而另一方偏袒维护,或父母严厉而祖父母辈横加干涉。

3总结

品行障碍的形成有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具有生物学基础,但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作用明显,如: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管教方法不当、个性的心理异常等。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为家庭教养上出现了问题。父母应消除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加强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学会用适当的方法与子女交流,发展正常的依恋关系,用正面行为强化,辅以必要的轻度惩罚方法,与子女间用讨论协商的方式进行教育,同时父母应对子女进行一些挫折教育。维持家庭完整性,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出现家庭矛盾应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对高危家庭可将孩子暂时寄养到正常的家庭中去,对有品行障碍倾向的儿童在教育上应予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陶国泰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0.

[2]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范肖冬,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4]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