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居有定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3

让农民“居有定所”

刘雁,付立阳,张建新

——关于江苏农村地区住宅结构体系现状的调研与建议

刘雁,付立阳,张建新(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对江苏地区农村住宅结构体系、相关政策及其执行情况、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保温节能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和总结,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地区住宅结构体系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隐患,现有农村住房结构体系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无法切实保障农民的生命安全。基于这种情况,提出了新农村住房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住宅;结构体系;调研;建议ResearchandRecommendationsonStructureSystemoftheRuralHousinginJiangsuProvince

LiuYan,FuLi-yang,ZhangJian-xing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009)

【Abstract】Theruralhousingconstruction,whichhasbeencarriedintopracticeverywellinrecentyears,isoneofthemostimportantcomponentpartsinBuildingaNewSocialistCountryside.HoweverthecalamityontheruralhousingcollapseinWenchuanearthquaketaughtusapainfullessonthattherearehugeandhiddendangersinruralresidentialstructuresystem.Theruralresidentialisnotenoughtowithstandsevereearthquakeandtoguaranteethesafetyofthefarmers'lives.Intermofthissituation,theauthorcarefullyresearchedtheruralresidentialstructuresystem,therelevantpoliciesanditsimplementationstatusabouttheruralhousingconstruction,theusingstatusofnewtechnologyandnewmaterials,andtheapplicationoftheenergy-savinginsulationmaterialsinJiangsururalresidentialtoplanaheadforfuture.Atlast,theauthorsummeduptheresearchdataandgaverecommendationsinordertoprovideatheoreticalhelpinruralhousingconstructionpoliciesformulationandimplementation.

【Keywords】Ruralresidential;Structuresystem;Research;Survey;Recommendation

1.前言自2004年12月国家正式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过去将近4年。在这4年间,各级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其中农村住宅建设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被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但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惨痛教训却为我们重重的敲响了警钟:多数农村住宅由于在设计、施工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缺陷和问题,导致在自然灾害面前这些住宅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力,无法保证农民基本的生命安全。前不久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深化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力求将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借着全会召开的契机,笔者对于江苏农村住宅现存住宅的结构体系做了相对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时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并为今后农村住宅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让农民居住的房屋更安全、更稳定,让农民真正的“居有定所”。

2.调研目的及调研区域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力图了解目前江苏地区农村住宅结构体系现状,考察新农村住宅建设中新政策的执行情况,新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的使用情况,总结江苏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并提供相关建议,为新农村的进一步建设提供依据。调研区域共计9个村镇,包括:扬州市邗江区五星村、扬州市宝应县范水镇成庄村、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镇陈幸村、丹阳市延陵镇、张家港市乐余镇永利村、张家港市金港镇柏林村、常州新区百大村、常州武进区洛阳镇小留村、无锡惠山区火炬村。调研选择随即抽取村内住户,然后入户调查并采集信息的方式。每个村镇调研户数为10-12户,共计调研102户。

3.农村地区住宅现状

3.1农村住宅相关政策及技术支持。以往农村住宅建设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依照当地的地势、朝向、土质、河流走向和风俗习惯等来划分宅基地,并由村民自行建设。因而造成了农村地区建设随意性较强,土地使用和管理较为混乱,住宅质量也难以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地区各个村镇都依照当地现状进行规划设计。而规划设计内容一般为“拆旧盖新”,即重新规划住宅用地并统一修建,使农村住宅不论在使用和管理上都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为实用。这一政策在苏南一些地区执行较为顺利执行情况也较好,如常州新区。但在其他调研区域,却雷声大、雨点小。原因也较为简单:大多数地区农民收入并不高,且当多数农民现有住宅已经满足家庭需要,对新农村住宅的渴望度不高。这种情况就导致了若要推行相关政策,必须由政府进行政策和财政上的大力支持,甚至政府全额出资。因此,目前在经济并不发达、政府财政较为困难地区,这一政策推广和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农村地区建房流程较为简单。江苏农村地区宅基地一般在120-180平米左右。农民在得到许可后,即可进行施工建设。在住宅的设计和施工中,通常是聘请当地的农民施工队或寻找亲友的帮忙,也就是“主人出主意,匠人出技术”。设计和施工均凭据个人需求和相关建房经验,并无专业设计人员参与,也无相关的技术支持,当地村镇只是负责监督宅基地的使用情况,农民自己对所建房屋负责。

3.2农村住宅的结构体系。在调研的所有102户住宅中,结构形式共有3种:简易砖木混合结构、小开间砖混结构、局部大开间砖混结构

3.2.1砖木结构住宅。

砖木结构一般指承重结构由木和砖组成的结构形式。江苏农村砖木结构住宅多为传统三开间布置,面积一般为80-100平米左右。目前农村地区现存的砖木结构构造一般为:砖基础+木框架+240砖墙维护结构+木屋架+青瓦,建造年代为25年以上,所住人员也均为老人。到现在为止尚未拆除重建,其原因也多为家庭经济情况不容许,或者儿女均有住房、本人无建房需要。

因而房屋均年久失修,有些房屋已经处于危房状态,遇到特殊天气时,住户往往要另寻他处躲避,房屋早已不满足居住要求。房屋内部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裂缝,尤其是沉降造成的裂缝较多。这也多是江南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土质不好、砂土含量较大造成的。

3.2.2小开间砖混结构住宅。在农村地区的住宅中,砖混结构住宅仍然占主要地位。其造价低廉、施工方便、保温隔热性能较好、空间使用灵活方便、在农村地区被广泛被使用。就是在笔者调研过程中,仍有不少的在建砖混住宅房屋。由于砖的制作要消耗大量的粘土,严重的破坏了耕地,因此,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减少最终禁止粘土砖的使用,并逐步使用新型建材代替粘土砖。但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政策推广缓慢、各方面的条件准备仍没有到位,这一政策目前还是处于搁置状态。调研的砖混结构住宅中,按照屋架形式可分为两类:木屋架砖混结构、混凝土屋架砖混结构。

农村地区小开间砖混结构住宅其结构体系缺陷较大,抗震性能较差。农村地区砖混结构住宅面积通常在100-220平米左右。平面布置形式一般有三种:“前院式”,如扬州市邗江区五星村;“中庭式”,如无锡惠山区火炬村;“后院式”,如常州新区百大村。基础深度根据地下水位高度和土质一般为600-1000mm,楼板和屋面板据为预制板,因而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屋面板或楼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伸缩裂缝。住宅一般2-3年对漏雨等位置维修一次,10-12年左右内部重新粉刷或装修一次。

3.2.3局部大开间混合结构住宅。混合结构住宅是大约进入21世纪后,农村出现的新型结构形式。从这个时候开始,家庭情况较好的农民在建房时更多的考虑到房屋的坚固和耐久,并且单纯的砖混结构无法满足大空间的使用需求,因而必须在局部整浇梁柱来增加房屋进深或开间的跨度。这些房屋都有着三道圈梁,有构造柱、基础均使用现浇条形基础,整体抗震性能较好。但同时造价也比单纯的砖混结构增加了约50%。其他情况则与上面所述砖混结构相同。

3.3新型材料、新型技术的使用情况。农村地区住宅所用的建材仍旧以旧有的粘土砖和混凝土为主,新型材料的使用在农村到现在还尚未起步,保温隔热材料使用率也为零。原因总结起来约有以下几点:

(1)节能意识淡薄。虽然全国性的节能减排开展早已如火如荼,但到农村地区这一效应已经几乎递减到零。从村干部到普通农民均没有相关的节能意识,很多村民甚至根本不了解保温隔热的概念。

(2)需求程度不高。在江苏地区,一般农村房屋使用240粘土砖墙就可以满足一年中大多数月份的基本适宜度。长时间的生活习惯,农民已适应这种生活状态,对保温隔热需求不高。

(3)增加一次性投入。农民自建房往往对成本要求较高,在调研过程中。3年前所建的约220平米的二层混合结构毛坯住宅,大约只需花费16万元。而使用保温隔热材料则需增加建房成本,加大一次性投入。所以很多农民宁可使用空调来度过最冷月和最热月、也不愿进行保温隔热处理。

(4)材料购买及使用极为不便。农村建房所需的建材基本在村镇即可买到,但保温材料需到专门的建材市场购买,购买极其不便,还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成本。且农村住宅均由农民施工队施工,没有保温材料的施工经验。再加上大多数农村住宅若进行保温处理则需要现有房屋进行改造,施工和日后的维修均无法保障。虽然一些新型材料在农村还没有推广,但农村地区包括化粪池、上下水、基本的厨卫设施、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已达到95%以上。这些设施性价比较高,能很好的改善农民的日常生活,因而深受农民的欢迎。

4.调研总结这些年,农村的城镇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在调研过程中,也看到很多的农民在收入增加以后,开始考虑今后发展、子女教育、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很多人开始到乡镇上购买商品房居住,从而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但整体上,农民喜欢遵循旧有的生活习惯,对新兴事务的接受程度仍非常的缓慢,“从俗从简”是农村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

4.1“从俗”。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个农村因地缘、气候、生活习惯、历史原因等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不同的风俗习惯又表现在了各个方面,房屋的建设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有些村庄喜欢临河而建,有些喜欢聚居,有些村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原因每家房屋的面积、层数、装修程度等要求趋于统一。因而在农村制定政策时,一定要首先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才能使政策真正的顺利执行下去。

4.2“从简”。农村地区的“简”可以分为两项内容:简单;简陋。

(1)简单。按照较为通俗的话,在农村地区建房要“花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目前建房仍然是大多数农民最大的一笔支出。因而在建房时,农民都要经过精打细算。多数农民只有两种需求的:最为需要的和性价比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价廉物美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在农村广泛普及,而很多新型材料在农村却无法推行的原因。

(2)简陋。农村住宅隐患较多,尤其是一些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住宅,结构体系问题严重,不仅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而且连必要的结构构件的使用也无法保证,更谈不上保温节能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江苏地区属地震区,从6度到8度不等。而在江苏农村中,混合结构住宅在施工中一般浇注了必要的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性能相对较好。但简易砖木结构住宅和占农村住宅多数的砖混结构住宅则缺乏起码的抗震构件和抗震措施,抗震性能不能不让人担忧。对于主管部门必须未雨绸缪,避免汶川的灾难再次重演!

5.建议及总结

“三农”问题是需要长期逐步的解决。同样,解决农村住宅问题也要“治顽疾需用缓药”。而自上而下的政策和相关扶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1思想意识上的普及。通常农民的传统意识较浓。很多情况下,农民主要依靠经验来完成各项事务。这样的话当一项事情经过长期实践并被广泛认同后,农民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观念和意识,对新事物渴求度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首先需要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和普及旧有结构体系的问题和结构体系完整的重要性,以及节能保温的所带来的好处,为今后各项措施的推广打下基础。

5.2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进行政策上和财政上的支持,即鼓励农民进行住宅的节能处理、进行结构体系的优化和加固,减低农民的负担。同时,在农村还需进行新型结构体系住宅的试点和推广。以价格适中、可以就地取材的样板房为主,以点代面,让农村亲身体会新型住宅的优点。

5.3技术上的支持。村镇两级的主管部门在审批和管理中应对农民建房予以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加大监督力度。尤其是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中需要给予适当的现场指导。在实际管理中,需要试点并推广新型围护结构建材,逐步减少农村粘土砖的使用。需要指出的是,保温材料的选择上,最好是使用保温砂浆。其施工简便、成本低廉、节能效果好,是可以在农村积极推广的理想保温材料。调研虽然只局限在江苏省部分地区,但调研结果中农村住宅中不少的问题在全国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着代表性。近年来,尽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建设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住宅尤其是其结构体系的问题仍然极为严重,这些问题和隐患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农民们的生命安全。农村住宅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亦是抛砖引玉,希望农村住宅建设中的问题能够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让农村住宅更舒适、更安全,真正让农民“居有定所”。

[文章编号]1006-7619(2009)06-09-442

[作者简介]刘雁(1963.2-),男,民族:汉,职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