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安全护理对策分析周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1

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安全护理对策分析周艳

周艳

四川蜀集谷科技有限公司610041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安全护理对策。方法:选择135例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防控组,给予两组常规护理、安全隐患防控护理。结果:防控组安全隐患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防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以输液管脱落、误服药物为主;宣教管理、制动约束等措施,可降低儿科安全隐患发生风险。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安全护理对策

前言:伴随着人们对儿科护理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升高,儿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逐渐成为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之一。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加之儿科接诊量较大,儿科护理工作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为了确定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类型及安全护理对策,本研究主要针对135例患儿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于2018年3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3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的异同,分为常规组(63例)和防控组(72例)。常规组男33例,女30例;年龄(4.8±2.5)岁。防控组男39例,女33例;年龄(4.7±2.4)岁。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防控组实施安全隐患防控护理:(1)安全隐患分析。结合既往儿科护理经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确定隐患类型如下:误服药物、输液管脱落。其中,误服药物的主要原因为:患儿理解能力较差,其难以理解按时、合理服药的作用,如监管不当,可能出现误服药物的状况。输液管脱落则主要与患儿的低依从性特征有关。治疗期间,输液管的长期留置容易导致患儿产生不适,患儿本身对静脉输液的作用缺乏了解,其频繁动作、主动拔除等行为容易造成输液管脱落。(2)安全隐患防控干预。为了提升儿科护理安全水平,保障儿科患儿的预后状况,可结合患儿的安全隐患类型,逐一确立适宜的防控手段。如:为减少误服药物的发生,可在进一步落实儿科药物发放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家障合理用药重要性的教育,以便联合家长做好患儿用药行为的监管。而对于输液管脱落这一安全隐患,可在适当增加巡视频率的基础上,针对伴躁动或活动频率较高的患儿,给予约束制动(尤其是睡眠期间)。此外,还可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鼓励家长及时汇报、纠正患儿的不良行为。(3)儿科护理安全评估。按照每月1次的频率,评估儿科护理安全等级,重点评估本月所实施的护理管理措施是否有效、相关安全隐患发生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如仍存在安全隐患,重新制定儿科安全护理方案,以保障患儿在院期间的护理安全性。对于可有效控制安全隐患的新增护理措施,注意于后续儿科护理工作中沿用。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17.0软件统计。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安全隐患发生率

常规组6例输液管脱落,2例误服药物,防控组仅1例输液管脱落,组间安全隐患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包含以下几种:(1)误服药物。药物治疗是儿科患儿管理的基本构成。患儿在语言、认知方面的发育不足,影响了其对药物治疗重要性的理解,一旦用药监管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误服药物问题。(2)输液管脱落。静脉输液是儿科患儿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如护理人员的巡视不足、家长未充分重视、患儿活动频率过高等,均可引发输液管脱落问题的发生[2]。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康复时间,甚至还可能带来一定的不良预后风险。

安全隐患防控护理是一种以减少、避免安全隐患发生为主要目标的护理方法。将其用于儿科护理管理,这种方法可逐一针对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类型,借助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改善儿科护理质量,为儿科患儿的快速康复奠定基础。

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安全隐患防范护理方法的优势体现为:(1)遏制安全隐患的发生。常规儿科护理多将促进患儿的康复作为主要目标,而安全隐患防范护理防范则主张从家长配合、患儿监管等多个方面,控制安全隐患的发生。本研究证实:防范组安全隐患发生率1.39%,低于常规组(P<0.05)。(2)促进患儿的康复。儿科护理质量与患儿的康复速度密切关联。因此安全隐患防范护理后,安全隐患形成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患儿的康复速度也会随之加快。此外,这种护理管理方法还在改善儿科患儿家长满意度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综上所述,宜于儿科护理中,引入安全隐患防范护理,以减少相关安全隐患的发生,间接促进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范明芳.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睡眠护理对策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1):1315-1317.

[2]朱玉红,苑田田,党兆清,等.儿科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分析与预见性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1):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