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中的“吸气状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浅谈歌唱中的“吸气状态”

孙丽娜

孙丽娜(大名县回民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1.正确体会“吸气状态”

首先,应该保持正确的发音姿势。注释1:[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说得好:“姿势是吸气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发音时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就不能获得深呼吸的支持。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始终要保持全身心的自然放松和积极向上的姿态,不能松松垮垮或僵硬拘谨、塌胸、懒散,要处在松而不懒、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之中。正确的发音姿势是:前胸自然挺起,胸肌放松,不紧不压,不凹,不塌;呼吸时不能抬肩;面部肌肉放松,表情兴奋舒展;背柱要挺拔,好像背部插着一根擀面杖;眼睛平视前方,下巴放松。歌唱时两脚不要并得太紧,应留有半尺左右的距离,可以一前一后站立,重心可以根据演唱内容的需要随时移动。后腰、后背、脖子、小腹是积极而有力的,腰、背、脖子连起来像形成一堵墙,小腹有力的托住叹下来的气息,两条腿要站稳,而表情、胸和腹部都要兴奋自然,不能僵硬和紧张。人站立垂直,后腰似乎要有推住的作用,两臂放松,两肩稍后,歌唱时随意作出各种动作,这就形成一个积极而放松、兴奋而自然的歌唱姿势。

有了正确的姿势我们就可以用“打哈欠”的方法来体会“吸气状态”了。大家都知道,人在犯困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呵欠,这是人体缺氧的保护性条件反射。打呵欠是自然的生理机能,可以使呼吸器官大为张开,这种下意识的深呼吸运动,补充了对氧气的需要。我们练习“打哈欠”主要是体会这种呼吸及打开腔体的状态。当“打哈欠”时,先是往里吸气,软口盖稍稍上提,于是喉头打开并随气下放,气要吸得深,下巴放松,舌头紧贴下牙放平,接着徐徐送气发音。这是我们需要的咽腔状态,也就是“吸气状态”,“打呵欠”是学习发声的有效方法。发声时应注意的是,一定在里面、深处打哈欠,真正打开咽腔;同时要笑,笑能帮助上颚积极,软口盖上提,而且有利于打开鼻腔,获得头腔。微笑使面部生动、富于表情、音色美好、激动人心。因此歌唱时必定露出上牙,不可包上牙而露下牙。但是,只提“微笑”容易让人误解,学生往往“笑”了就忘了喉头的位置,使之上提,声音立即扁、白,气息浅。这是要十分注意和避免的。因此体验“打哈欠”时上面要“微笑”,下面要沉住气,不断地用“叹气”的办法来提醒学生。发声练习中的“打哈欠”,实际上是“微笑”、“打哈欠”、“叹气”同时进行。歌唱中要始终保持这种感觉。但有时,有的学生把“哈欠”打过头了,僵硬的声音不能流动,把“啊”唱成了“鄂”,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哈欠”的作用,还产生副作用,出现一些歌唱毛病,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加上放松和叹气。在练习中可以把“小舌头”抬起来歌唱,并保持每个字都处在这种状态之中。在教学中还可让学生体会“惊讶”、“倒吸一口凉气”的练习,让他们体会“吸气状态”和横隔膜力量来发音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想象忽然间一盆凉水从头上倾盆而下或者冬天冲冷水澡时候的状态,此时必定是深吸一口气,打一个冷颤。让学生反复体会这一刹那的感觉,而这一刹那是我们歌唱中要做到的、要保持的状态。还可再让学生体会以下这种状态:多年未见的好友突然间出现在面前,此时会感到非常惊讶,一时间倒吸一口凉气,喉咽腔都打开了,气息也沉下来了,仿佛空气停止了流动。让学生保持这种状态几秒钟,然后再让他体会在这种状态下慢慢呼气发音的感觉。这时的口咽腔都已打开,气吸得很深,而且快,明显能感到腰腹之间都是扩张的空气。这种方法可以使声音垂直、掩盖、通畅,容易调整气息和位置之间的关系,找到合理的共鸣状态,是符合科学发声方法的。这种状态的运用对声乐的基本训练很有用处,初学声乐者较容易体验到这种正确的发声状态。还可使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来体会“吸气状态”,但一定要仔细耐心,让学生慢慢体会,不能操之过急。

2.用良好的气息支持“吸气状态”

当然,解决了以上的各种歌唱毛病之后,要保持用“吸气状态”来歌唱,还必须取得良好的呼吸支持。歌唱中的呼吸直接关系到“吸气状态”的保持和延续,歌唱中的呼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歌唱的动力,要想取得好的声音状态必须有好的即合理的呼吸方法予以支持,否则将无法歌唱。古人也有“善歌者必先调其器,氤氲自脐间出”的说法。可见,从古至今,从事歌唱艺术的人都很重视呼吸。歌唱中的气息,一定要在积极而放松的状态下吸气,所谓积极就是兴奋向上,放松是指叹气向下沉,只有在这种呼吸状态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歌唱“吸气状态”。在前面我们也曾谈到“怎么吸就怎么唱”,“吸的状态就是歌唱的状态”。但歌唱者往往是吸一个状态,唱一个状态,没有在吸的位置上唱。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常要求学生要吸到位,否则谈不上唱的状态。怎么吸到位呢?在呼吸的过程当中,气息是通过鼻子和口腔中的上牙、上腭到横隔膜,这是一个抛物线角度,是高位置的,吸到这个状态,然后保持住此状态来唱,就能达到高位置和深的气息为一体的声音,如果在吸气的时候把位置放得很低,气似乎是通过下牙、舌面、口腔来吸气,那么,气必然就吸得浅,还会有不必要的动作和吸气的声音。用这样的方法吸气,就谈不上有良好的吸气状态,声音必然是横、白、浅、紧的,音域也比较狭窄。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我让学生在吸气时做到口鼻同吸,眼睛睁大,耳朵立起来,感觉舌面以上的腔体都积极地打开,做好发音的通道,让声音从这样的通道出来,而且每次吸气都要做到位。这样就能做到吸气快,状态保持,然后用叹气的感觉把声音叹出来,这样气息不仅有深度,也自然、放松、流畅,气僵和气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憋气、气息不够用和气短的毛病也就不存在了。当然,在训练中如果过多地强调如何“吸”,学生会觉得在歌唱时用不上,因为更重要的是“呼气时要保持吸气的状态”,所以歌唱是在“呼”的状态下进行的,我们教学时更应该强调“呼”的技巧,正确地控制“呼”的技巧才是控制好歌唱状态的真谛。我们都知道,吸气在于“深”而不在于“多”,“多”了反而会使歌唱者更难歌唱,会出现挤、憋。整个“吸气状态”类似于“风箱”,而“风箱”的“扶手柄”在于小腹,工作动力也在于此,事实上是横隔膜在控制着“呼”的技巧,那如何训练“呼”的技巧呢?我们可以用“狗喘气”来训练横隔膜及与控制发音有关的肌肉。“狗喘气”又叫“蛤蟆气”,是中国京剧传统的练习方法(这种方法因练习腹部跳动像蛤蟆在喘气而得名),这个练习在声乐界得到相当普遍的应用。具体练习方法是这样的:注释3[身体站稳,慢慢吸气,吸到胸膛饱满时,就一方面尽力维持胸廓饱满状态(也就是吸气状态)。把小腹往里收起来,另一方面则利用横隔膜与腹肌相对抗力量(那时腹部产生了一股弹力)不断做短而轻的呼出、吸入的动作,一呼一吸同时完成,好像一个动作一样,直到实在无力继续才停止。]开始练习时要慢些,每秒钟约一呼一吸两次,以后动作逐渐加快,到能够稳劲灵活时每秒钟约一呼一吸四次,气息要做到稳,稳才能产生劲,气息有劲才能灵活,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才能够做好在吸气状态上用“呼”的技巧来保持和控制,做到不会有心无力的发音。有了强劲的呼吸支持就可以保持好“吸气状态”来歌唱。

总之,歌唱中保持“吸气状态”并不是保持局限于某个部位的肌肉动作,而是协调人的整体歌唱平衡,形成内外和谐一致,在保持自然和放松的同时,积极的、兴奋的、有感情的演唱。由于每个人发声器官构造各不相同,发声状态也各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有别。我们要避免用一种方法和感觉去生搬硬套所有的学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