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区采用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老年社区采用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蒋利华印春华尹茸巳

(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602)

【摘要】目的:老年社区糖尿病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4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40例。糖尿病饮食指导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结合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结合二甲双胍治疗,均持续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抵抗改善情况,并评估两组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FBG、PBG、HbA1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41.67%,高于观察组的2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作为控制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疗法,但应注意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9-0060-02

Ⅱ型糖尿病又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发病人数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代谢性基础疾病,Ⅱ型糖尿病临床病因复杂多样,有流行病学报道指出除基因遗传因素外,饮食不当如高热量饮食、营养成分摄入不合理等逐渐凸显[1]。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胰岛素增敏剂,对控制血糖血脂和控制胰岛素抵抗有积极作用。笔者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和我院实际情况,以我院4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组研究,通过与吡格列酮比较,重点探讨二甲双胍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4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40例。对照组男156例,女84例;年龄39~70岁,平均(57.4±8.1)岁;病程3~14年,平均(8.6±2.1)年。观察组男168例,女72例;年龄39~70岁,平均(57.4±8.1)岁;病程3~14年,平均(8.6±2.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在合理饮食基础上结合降糖药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初始剂量12~30mg/次,1次/d,早饭前后服用,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酌情调整,最大剂量不超过45mg/d,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初始剂量0.5g/次,2次/d,或0.85g/次,1次/d。患者随餐服用,并酌情增加剂量,每周增加0.5g或每2周增加0.85g,逐步稳定至2g/d,分2次服用。对需进一步控制血糖患者如肥胖者,考虑加大剂量至2.5g/d,可分2~3次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2]。

1.3观察指标

结合患者复查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指标改善情况;通过院后随访及复查等途径,统计两组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3]。

1.4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用(n,%)表示,计量资料(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行χ2、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糖控制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FBG、PB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FBG、PBG、HbA1C检测比较(x-±s,mmol/L)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有报道[4]指出随着糖尿病发病人群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30岁以下群体也应成为糖尿病预防的重点。Ⅱ型糖尿病中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体型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尽管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于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明显不足,因此临床上多采用降糖药物如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等治疗。二甲双胍作为Ⅱ型糖尿病众多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降糖效果和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得到肯定。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3个月后血糖均得到较好控制,治疗后FBG、PBG、HbA1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高血糖作为Ⅱ型糖尿病的基本特征,选用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口服降糖药物多可见效。主要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对血液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5]。本研究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但对照组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胀等消化道症状,不良反应率高达41.67%,对照组主要出现浮肿、头痛症状,不良反应率仅为21.67%,比较可知吡格列酮的不良反应率明显较高(P<0.05)。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可作为临床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有效疗法,对控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显著,临床治疗时应重视患者不良反应的预防处理,加强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提高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慧敏,宗文霞.二甲双胍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老年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8,8(32):195.

[2]刘学君.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1):41-42.

[3]王文霞.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S].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5):4961-4962.

[4]张虹,李倩.二甲双胍对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糖脂代谢及脂肪因子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4):139.

[5]袁玉兰,周冬根.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Ⅱ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10):116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