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谈问题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汤丽华

汤丽华(深圳市松岗中学广东深圳518000)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也是如此,一个好的问题能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本文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实践,就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研究。

关键字:初中科学;问题教学;作用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根据反省思维过程运用于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教学法,他讲问题教学分成五个步骤: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形成假说、收集资料、验证假说或解决问题。显而易见,杜威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核心,他的教学理论与新课标创导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是一致的,杜威的理论对现代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从现代教学论来看,问题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具有下述作用:

一、问题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和形成知识结构。这正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实现,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

二、问题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互动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去解决,而不是传统教学那样,一切由老师安排,由老师扶着走,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现代社会人应必备的素质,只有具有这种精神,在复杂的环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创一片新天地。

三、问题教学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科学方法的运用

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多种途径,现在提倡让学生从问题的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这是科学的发现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应用许多科学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实验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等。这些方法渗透在知识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可以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如在教焦耳定律、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杠杠等时,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通过探索获取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牢固的,学生才会有成就感,从而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

四、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

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发现(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解析。要实现这四个阶段需要多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如提出问题,要有思维的敏锐性;形成问题、要从大量的事例中,经过分析、概括;分析问题当然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正确的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假设,通过实践的检验最后解决问题。

在H2还原CuO的实验教学中,本人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把三国时的“红脸”关公和北宋的“黑脸”包公两位互不相干的著名历史人物用诗将两人联系起来:“轻风吹拂水晶房,房内包公喜洋洋,忽然房外烈火起,烤的包公无处藏;包公不堪炎热苦,摇身一变成云长,云长急念退烈火,轻风不倦吹暖房。”然后提出问题,将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启迪思维的效果非常明显。所以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五、问题教学使教学实现互动性

现代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是“一言堂”,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难,而问题教学通过师生之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促使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又促进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问题教学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中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六、问题教学使教学实现反馈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过程,反馈使信息传输畅通,并得到及时调控,从而使教学过程有序发展,并获得最佳化。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不理解,立即采取措施,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以下这题:

某固体可能由Na2SO4、NaCl、Na2CO3、KN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实验如下:

将固体加足量的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再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并得到无色溶液C和无色其他D。B中的酸根离子只有一种。

试回答:

(1)白色沉淀A的化学式为:,无色气体D的化学式为

(2)原固体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可能含有

(3)为检验上述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一定存在,某同学又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②取滤液加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结论。

在上述某同学的实验方案①中,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的目的是

针对方案①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加BaCl2溶液后Ba(OH)2溶液?让学生讨论思考,有助于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七、问题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如提出问题,需要用准确、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分析问题要有根有据,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问题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其实是科学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的体现和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形成知识结构的前提。通过教学中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在认识上能获得质的飞跃,在思维上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卿敏《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变革》教育工程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