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1

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数学课堂

赵玉华

湖南省石门县白云镇完小415300

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

一、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

二、提示学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

1.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2.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

3.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

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三、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地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了:

1.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

2.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

3.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

(1)观察。课本中的前六幅图形作第一组,后两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其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

(2)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3)概括。通过观察和对比,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4)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手段。

四、归纳概括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

1.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

2.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例如:“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去归纳概括。

3.对于有些计算公式,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及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同时,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开拓学习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

传统的习题,条件完备,结论明确。一般情况下,解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即只要得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解题时很少对题目做深入的探索。为了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我在设计练习时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探索,打破常规,设计以下三类开放性习题:

1.条件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

这类习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多答案”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机会,让他们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例如:将24个棱长1厘米立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摆?通过学生动手,出现了六种不同的摆法。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①4、3、2;②6、2、2;③6、4、1;④8、3、1;……还有学生认为不需要摆,只把24分成三个整数的积,能分成几种就有几种摆法。

2.条件不一定,结论一定的习题。

设计此类题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结论,可能来自不同的条件,或不同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可激起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从成功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在30□5中填数,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填?学生根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发现符合题目要求的填法不止一个,而是多个。

3.条件不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

这类习题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分析,再过渡到综合处理,这是更高一级的数学思维活动。这类题的设计可将结论部分隐去让学生自己探讨,导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