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发展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3

语文朗读教学发展研究综述

王贝贝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当今语文教学中,出现很多的朗读教学问题,学生朗读基本功不扎实、朗读时间过少、教师指导过于笼统,都势必影响朗读教学的效果。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提高朗读教学效率迫在眉睫。

关键词:朗读教学;主要问题;对策研究

一、朗读教学思想发展历程研究

自古以来,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方法,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尤其到了近代,语文独立设科,新式学堂涌现,课程愈加多样。原有的阅读教学方式需要转型,朗读教学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初,国文教学就注重学生大声朗读,以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在小学国文读书教学中,1932年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明确将朗读列入读书教学中。同时规定了一二年级学生读书要多采用朗读,朗读教学时要注意发音和语调,从小学开始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足以证明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同期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生应学会用国音朗读,以养成欣赏文艺的兴趣。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四十年代的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进行了细化。低年级学生应注重朗读;中年纪学生朗读默读各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安排朗读教学,做到了因材施教。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的学者意识到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开始致力于朗读教学的研究。著名的学者吴研因着重研究了朗读的作用。他认为朗读适合低年级儿童,有用声音、动作充分表达文字意思的好处,同时有助于教师观察儿童对课文的了解程度。朗读还可以表示读者对于符号知识和表示了解文意的程度,朗读使儿童欣赏文中的美快并且培养对诗歌格外的兴趣。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朗读教学方法:“指导儿童朗读,不要读出怪腔怪调;订正方法要有兴味;扩大视音距。为避免儿童感到朗读枯燥,可以采取游戏的方法。教师示范朗读要有适当的姿势,并且材料要多多变换。”[1]以上的朗读教学方法值得我们现在朗读教学借鉴。

除了吴研因以外,袁哲借鉴国外语文实验心理学的成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心理特点,走在了朗读教学的前端。他对学生朗读速度的心理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影响学生朗读速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视觉力与知觉力会影响学生的朗读速度。其次,由于缺乏扩大阅读视幅的训练,会造成学生朗读速度过慢。再者,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与集中状态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朗读速度。比如,有些学生过于紧张,朗读的时候结结巴巴,势必会影响到朗读的速度与朗读状态。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他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朗读教学的措施,培养学生迅速知觉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适当集中注意力;训练学生扩张阅读之单位;培养儿童的联想能力。这些都比较科学地反映了儿童朗读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一般规律,使朗读教学更加趋于科学化。

到了建国以后,1950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作了充分的补充,朗读不仅应该注意发音和语调,还应该做到“像说话那么自然,使别人听的明白、清楚;避免陈套滥调,怪声呼唱。”[2]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朗读的语气语调不能矫揉造作,要流露出朗读者自身的真实感情。这与我们现在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我们现在语文教学朗读的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2017年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是将朗读融入各个学习任务群中。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汉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朗读教学从初步萌芽到稳定充实逐步成熟,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沉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无不体现着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现代化。但是,纵观我们当今的语文朗读课堂,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朗读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研究

1、学生朗读基本功不扎实

朗读对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极高。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置身其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文本更好地把握文本。朱熹曾说:“凡读书,须得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4]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语文基本的语法知识语音、语调、标点符号等掌握的不牢固,学生朗读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添字、丢字、错字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还会出现朗读语速过快、朗读字音错误、朗读停顿不当等情况。情况更严重的,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害羞、自卑等心理,当众不敢朗读,朗读的时候带有颤音,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效果。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机械地念课文,为读而读,并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的感情去朗读,这些问题都急需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2、朗读时间过少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为了迎接中考、高考,许多教师往往只重学生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地提升。在现在地阅读教学课堂中,大多数老师侧重于传授应试考试所需要地知识和各种答题技巧,忽视学生真正必备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一部分老师采用全班大声齐读的方式教学。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朗读教学无疑是没有实效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不到文本的感情。还有部分老师把学生朗读的课外时间安排其他的任务,比如作练习题或者背诵课文,大量压缩学生的朗读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很多老师认为朗读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忽略朗读教学,殊不知,朗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机械地学习,语文学习成绩最终受到很大影响。

3、教师指导朗读过于笼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教师本身对朗读教学的把握与理解直接影响着朗读教学的效果。反观我们当今的朗读课堂,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过于笼统化。学生朗读过后,教师的评语一般是“这位同学读的很不错,继续努力”“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这样很模糊的表扬或者是“这位同学的朗读还需要提高”等这种含糊不清的鼓励。这种概括笼统的指导评价,缺少具体性和针对性,究竟应该怎样去朗读,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这样会打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同时这样的指导评价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朗读的究竟怎么样,那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会丧失对朗读的自信心,因而也就失去了朗读教学的意义。

三、提高朗读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

纵观我们的朗读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高朗读效率值得我们深思,进一步研究。

1、加强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

语音、语法、词汇、修辞和标点符号等语文基本知识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比如通过语音的学习,教给学生有关发音地基本知识,拼音字母地发音和拼音方法。纠正学生的方音习惯,使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这样学生才能够以正确的发音和语调熟练的朗诵文学作品,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声调读错等现象。

再比如,标点符号表示语言地停顿、语调,标点符号的学生能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停顿,把握文本的基本语气。省略号一般代表着意犹未尽,作者故意给读者留下一个空白,这就要用缓缓地语气去读,留给人思考的空间;感叹号一般表示强调、赞叹、惊讶,这就要用强烈的语气去朗读,使听者也能感受到这种浓烈的感情。这样学生的朗读就不会出现停顿不对,语气不当等情况,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语言美,细细品味语言美,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种朗读教学方法在鲁迅的《社戏》中表现的特别突出。小说创作的精髓在于人物形象,文中对双喜有这样一段描写: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在这一段的朗读教学中,就应该着重把握标点符号的语气作用。两个感叹号充分表现了双喜果断、勇敢与自信,颇具领导风范。因此,朗读的时候声音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读出双喜的那股自信与骄傲。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不用过多累赘的讲述,学生就能快速且牢固掌握双喜的性格特点,而且学生很容易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这样朗读教学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2、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确保朗读时间

朗读时间过少是导致学生朗读出现众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没有充分的时间保障,学生朗读能力提高是很困难的。教师要减少课堂上琐碎的、不必要的讲授时间,多给留一些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朗读。比如在讲解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时,要注重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深情地朗读课文,试着去扮演文章中的一个角色,以这个角色去朗读课文。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授,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到一家人的和谐、相互尊敬,感受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大声朗读,遇到朗读上的困难积极地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在课外时间,学生们也可以组织自由朗读小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在周末的时候可以一起与家人读书,感受书中浓浓的哲理韵味,体悟人生。

3、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作学生朗读上的优秀引路人。有针对性地、具体地指导学生的朗读,细化朗读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的发音不准,教师应着重纠正其发音;有些学生因为自卑不敢朗读,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去读。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地朗读技巧,如何停顿、如何连读、如何重度、语调的抑扬顿挫等,并且给学生示范朗读。

最典型的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朗读就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古代诗歌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如何准确快速的把握诗歌的感情,只能靠朗读,并且要美美地读。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紧紧抓住第一句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它是全词的词眼,奠定了这首词豪放的基调,所以在朗读这句时声音要洪亮、干脆、利落。而“鬓微霜,又何妨!”这句就要分两种语气,前半句带有一丝伤感,诗人壮志未酬,朗读的时候声音要低沉。后句“又何妨!”诗人一扫心中抑郁,乐观向上,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声调高昂。这样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学生从朗读进入课堂,在朗读中读懂了文意,读透了感情,读出了自我,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这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连接起来。让学生听名家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味,总结朗读的技巧,学生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离不开朗朗的读书声,朗读是最根本的阅读教学方法也是指导学生最根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懂得把握关键词句,读好关键词句,于字里行间体会人生百态。朗读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焕发生机,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让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成长,为阅读教学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耿红卫.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235.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3.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9.

[4]方文渊.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8(03):43.

作者简介:王贝贝(1994.10.30—),女,24岁,汉族,籍贯河南开封,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