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在精神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认知疗法在精神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吴文静甄文洁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青岛第七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034)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心理护理中应用认知疗法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精神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收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观察组心理护理中应用认知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NOSIE评分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科心理护理中应用认知疗法后,可明显的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并减轻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认知疗法;精神科;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303-02

上个世纪时,兴起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治疗中,通过治疗患者精神病行为,让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受正负惩罚的法则,促进患者认知状况的改善,纠正其认知过程及认知观念。近年来,精神科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也促使认知疗法越来越发展完善。目前,我国医院精神科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患者,并辅助性应用心理护理,导致治疗及护理效果并不理想。研究显示,精神科心理护理中应用认知疗法后,可促进疗效的提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因而本院给予精神疾病患者心理护理时,即在其中应用认知疗法,效果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精神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收的患者126例,男71例,女55例;年龄27~73岁,平均(48.3±2.9)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2.2±0.9)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42例,焦虑症29例,抑郁症25例,躁狂症18例,妄想症12例;文化水平:本科及以上25例,大专16例,高中及中专30例,初中22例,小学及以下33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各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2)为伴有严重躯体疾病;(3)无器质性病变;(4)沟通能力正常;(5)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精神科心理护理,主要针对患者表现出的心理状况实施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认知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1)第1~2周时,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为护理要点,将病房环境介绍给患者,并讲解适应方法,利于患者尽早的适应患者角色及病房生活,暂时隔离其他患者,使病室环境保持相对安静,嘱咐患者家属陪伴患者;(2)第3~5周时,信赖关系的建立为护理要点,从情感上给予患者良好的支持,并实施健康教育,将疾病知识、治疗方法、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缓解或避免不良反应对策等详细的讲解给患者,主动沟通、交流患者,给予患者鼓励,使患者主动倾诉,于倾诉中分析出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而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每周治疗2次,每次30min;(3)第6~8周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患者及家属与其,为患者制定生活计划、工作计划、学习计划等,并模拟出院后的情景,分析出院后可能面对的困难,制定解决的方法,促使患者尽早的回归社会,每周治疗2次,每次30min[1]。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病情,心理状况评价工具为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均为分数越高,心理状况越差;病情评价工具为护士用住院精神病人观察量表(NOSIE),包含消极因素及积极因素两部分,共30项内容,0~4分评分,量表总分=128+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轻[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SAS、SDS、NOSIE量表评分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NOSIE评分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后SAS、SDS、NOSIE评分比较(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患者认知、判断与评价事件的能力是主要的扰乱精神的因素。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因为认知缺陷的存在,才会导致表现上缺陷的产生,改变、纠正认知缺陷后,也会相应的改善不良情绪及行为。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多为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躁狂症等,尽管不同类型精神疾病患者认知缺陷不同,但由于均存在病态心理,经病态心理的影响,患者会存在多方面的错误认识,如认知错误、判断错误等[3]。与此同时,错误认知的存在会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形成一系列的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并降低生活质量。

以往,精神科治疗患者时,治疗方案主要为药物治疗,通过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而心理护理干预作为辅助手段,在患者表现出心理问题或有需求时实施,主动性、针对性均比较差,因而效果并不理想。由认知行为理论可知,认知缺陷是心理状况不佳产生的主要因素,所以,治疗精神疾病患者期间,还需要应用认知疗法,以促进治疗及护理效果的提升。认知疗法需分阶段实施,每阶段的侧重点不同,通过相应的干预方法,促进患者认知能力的提升,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使患者争取的认知疾病、治疗、预后情况等,进而主动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减轻负性心理,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情。

4.结论

综上所述,精神科心理护理中应用认知疗法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有效的控制病情,预防患者病情进展,促进疾病的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闵海瑛,王玲,施美丽,等.认知治疗技术在精神科临床心理护理中的运用及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5(10):116-117.

[2]陶彩霞,陆萍华.内观认知疗法在精神科病房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6,26(22):2784-2785.

[3]裴来凤.探讨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20(1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