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徐盛丽

徐盛丽(武警云南省边防总队怒江边防支队卫生队6731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及预后。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07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东莨菪碱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临床救治过程中均无氧中毒、气压伤、呼吸机相关肺炎、肺损伤等情况。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东莨菪碱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氧合功能得以改善,最大限度的纠正了低氧血症,降低氧耗,改善肺泡通气量,可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预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起病迅速,具有较高病死率,为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由各种急性肺内外致病因素(心源性以外)综合作用所致。以蛋白型肺泡水肿液聚集、弥漫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为病理特征,伴有肺顺应性降低和严重低氧血症等生理功能异常,加大了诊治难度,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案及时救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07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东莨菪碱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23-81岁,平均(47.6±15.3)岁。均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制定的ARDS诊断标准符合。诱发原因:严重创伤19例,慢性阻塞性呼疾病急性发作52例,严重感染10例,手术14例,其它5例。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相似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行对症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以上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静注,0.4-0.7mg/次,每次20-30min。当症状明显改善或出现莨菪化可减量停药,通常用药3-4d后可延长每次给药时间或先减量,14d为一疗程。

1.3效果评定

显效:临床治疗14d后,血气分析结果呈正常,呼吸音恢复正常,肺部罗音消失,X胸片在治疗10d后检查肺部阴影呈吸收显示;有效:治疗10d后X胸片检查肺部阴影呈好转表现,血气分析基本正常,7d内肺部罗音大部分消失;无效:经10d治疗X线胸片检查肺部阴影无吸收,血气分析无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好转。显效+有效=总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救治过程中均无氧中毒、气压伤、呼吸机相关肺炎、肺损伤等情况。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起病迅速,为临床一种多发和常见的疾病类型,若未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案及时救治,极易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而死亡[2]。本病以往多采用平喘解痉、鼻导管吸氧、祛痰剂、呼吸兴奋剂应用等传统方案治疗,病情严重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但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创伤较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下呼吸道感染均呈较高水平。随着医疗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显示,无创通气可减少插管几率,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价值[3]。

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BiPAP)可提供两个正压辅助通气,具有漏气补偿和流量同步触发功能,较高的吸气压为压力支持通气,可加压给氧,帮助扩张气道,使患者肺泡气氧分压提高,进而提高SaO2和PaO2水平,使耗氧量和呼吸做功减少,为呼吸肌休息创造条件,使呼吸肌疲劳减轻,呼吸驱动降低,呼吸中枢的自主调节功能得到有效改善[5-6]。较低的呼气压与呼气末正压作用相当,与病理状态下的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对抗,功能残气量增加,降低PaCO2,提高PaO2,氧合得以改善。进而对呼吸衰竭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无创呼吸机还可维持预设压力水平,提供漏气补偿,保证鼻面罩治疗效果,在两个压力水平上自主呼吸均可发生,人机同步性能稳定,可自主调节,人性化程度较高,呼吸频率得到控制,防止人机对抗,患者舒适度较高、操作较为方便,具有较高有效性和安全性。

BiPAP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的方式,对患者的呼吸运动加以辅助,协助患者克服气道内阻力,使呼吸肌疲劳情况得以缓解。在呼吸机提供低压与内源性呼吸末正压产生对抗,使患者的换气、通气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氧合功能有效改善的机制为:肺微毛细血管的液体渗出减少,患者呼气后的肺容积增加,肺泡出现塌陷后可重新舒张,使通气血流的灌注比例得以改善。患者呼吸道在无创通气治疗过程中需保持通畅,如患者意识模糊或痰液较黏稠时需避免使用[4-5]。在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法辅助应用,但患者原发病若呈进行性加重,采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佳,可及早应用有创通气治疗方案[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由非心源性的各种肺内外疾病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临床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呼吸衰竭、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为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疾病早期以急性重度肺损伤,肺容积减少,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顺应性降低为病理生理特征,影像学以非均一性渗出性病变为主要表现[7-8]。起病急骤,发展迅猛,有较高病死率[9]。机械通气为常规方法,可减少肺内分流,增加功能残气量,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动脉血氧分压,虽使患者的临床情况得以明显改善,但仍有较高病死率。本次研究观察组在常规机械通气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关研究显示,在机械通气应用的同时联合东莨菪碱治疗,氧合指数、PaO2显著高于单独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而两组PaCO2无明显差异,东莨菪碱可减轻肺泡的渗出、抑制腺体分泌,表明给予东莨菪碱应用,可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功能明显改善,减少了死亡率,使救治有效率提高[10-11]。

综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东莨菪碱治疗,可使预后、有效率明显提高,氧合功能得以改善,最大限度的纠正了低氧血症,降低氧耗,改善肺泡通气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1-6.

[2]HessDR,FesslerHE.RespiratorycontroversiesinthecriticalcaresettingShould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beusedinallformsofacuterespiratoryfailure[J].RespirCare,2007,52(5):568-578.

[3]郭新瑛,范丽红,钱吉琴,等.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1例临床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9):730-731.

[4]郭风梅,陈真如,邱海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佳呼气末正压的选择[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9,19(4):210.

[5]王盛标,李云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9):56-58.

[6]姜远普.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7,14(1):76-82.

[7]MikkelsenME,ShullWH,BiesterRC,etal.Cognitive,moodandqualityoflifeimpairmentsinaselectpopulationofARDSsurvivors[J].Respimlogy,2009,14(1):76-82.

[8]邓清军,蔡云刚,普红玉,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RDS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3):286-287.

[9]姜远普.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7,14(1):76-82.

[10]HonrubiaT,GarciaLFJ,FrancoN,etal.Noninvasivevsconventionalmechanicalventilationinacuterespiratoryfailure:amulticenter,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Chest,2005,128(6):3916-3924.

[11]凌格,张智龙,王利平.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39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