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杨爱娟

杨爱娟(贵州德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贵州德江565200)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182-02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0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6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术后咳嗽、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缝合技术欠佳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结论热疗仪理疗、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应用电刀、加强营养、局部加压包扎、术中置引流管于皮下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早发现及正确治疗能促进脂肪液化的切口早愈合。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

近年来随着肥胖病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加趋势,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身心损害及经济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本文回顾性分析60例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其防治体会。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取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妇产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60例,年龄19~58岁,平均33岁。剖宫产术45例,宫外孕开腹手术6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5例,子宫全切除术4例。均为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度3-5cm,平均4.2cm。

1.2诊断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①多发生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油脂样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压痛,边缘的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三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治疗方法和结果

1.3.1治疗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38例,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次,直至切口愈合。B组:22例,切口有大量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每天1~2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A组病人未使用抗菌素,B组病人行Ⅱ期缝合术前均口服抗菌素预防感染,行Ⅱ期缝合术后48小时内静滴抗菌素预防感染。

1.3.2治疗效果

A组病人切口均于术后8~10天愈合,无需Ⅱ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5后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1天。两组病人切口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

2讨论

2.1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①病人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坏死,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在皮下不易被组织吸收,积存于皮下脂肪层,影响切口愈合[2]。②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③缝合时因担心留死腔,皮下脂肪层缝合过密过紧,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障碍,脂肪组织缺血坏死而液化。

2.2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根缝线,内置以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易拆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住院时间,从而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拆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2.3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作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①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②缝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切口中坏死组织的量。③缝合时应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行皮内缝合术,则皮下层无活动性出血为原则,不必缝合,术后切口压沙袋6小时后,予腹带保护切口3-4天。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皮下水肿,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或置引流管于皮下引流坏死脂肪和渗液,引流管接形成负压的注射器,术后24~48小时后拔除。④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⑤提高手术技巧,缩短切口暴露时间。

参考文献

[1]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2]崔兆清,苗瑞政,姜言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治疗[J].腹部外科,2004年,17(2):101.

[3]叶建东.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处治体会[J].中外医疗,2008,(21).

[4]孟繁彩.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J].中外医疗,2008,(34).

[5]郑友,曹守林,赵景玉,郑天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