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经济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2
/ 2

关于新常态经济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研究

李明亮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新常态

引言:

新常态经济下为小城镇规划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因地制宜地满足当地居民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并结合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习俗,体现地方传统特色。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

从宏观层面上讲,近年来,我国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这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缺乏科学、系统、合理的规划,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与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严重不匹配;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导致规划、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此外还有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加快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因地制宜,突出各地的传统特色,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管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原生态和传统文化,这是建设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2.改善交通条件,完善路网规划

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路网的选线布置应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又必须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并考虑与临街建筑、街坊、已有古建筑的联系要求;要因地制宜利用老城区的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占田地、少拆(迁)房屋等建筑物;道路系统宜尽可能简单,便于组织和管理;与对外交通系统密切配合,实现良好衔接。

3.公共交通系统

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够完善,公交线路密度低,覆盖面小,可达性差,居民出行时耗过长。如何发挥公交的吸引力,提高常规公交的服务水平,是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规划应明确公交场站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以便在城镇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预留公交场站设施用地,为后续的实施建设创造条件。

4.改善小城镇环境质量,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的环境污染不仅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还会破坏自然资源,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推行镇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决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抓,这是实现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注重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5.保障民众主体性,尊重民众需求

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作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受益者,理应给予他们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优先改善他们最需要的公共设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建设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优先建设最需要的民心项目,杜绝“面子工程”,力避“千村一貌”。

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加快社区建设,把握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是最基本的要求。弘扬城镇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体现当地特色,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依靠科学的规划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友好型小城镇,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城镇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性的规划、设计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我国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和建设。

6.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建设标准

《国务院关于人居环境指导意见》中对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应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进一步指导。可以优先发展生活条件尚未完善、需求较强的落后村镇,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探索经验,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全面提升镇域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乡镇政府要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优先安排、保障居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最基本的项目,有序推进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治理。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上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的道路,利用小城镇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开发旅游和文化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也有一部分村镇通过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对更多的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在对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将目光放长远,在对房屋道路和镇区绿化的同时,将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民俗风貌与自然环境结合,重视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保护和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景观。

7.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加大古镇肌理保护力度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积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市场化的严重冲击,面临民间传承后继乏人、传统活动消失的威胁。保护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任务,建设初期就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完善的保护和监管机制,避免大拆大建“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破坏村镇肌理和历史文脉的严重后果。

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对新常态经济下人居环境破坏的一切行为,包括街道肌理、视线通廊,严格控制外围建筑高度和建筑色彩等;通过政府行为宣传传统活动、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功能与价值,在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8.结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的不仅仅是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改善小城镇的人居生活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才是根本。总体上讲,提高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水平要全面、有序地建设和发展,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苏新琴,陈丽华主编.小城镇规划原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

[2]新常态经济下小城镇建设标准.北京:住建部,2011

[3]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北京:中国发展观察,2010

[4]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的发展.湖南:经济地理,2013

[5]吴良镛主编.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