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犊鼻穴的归经属性探讨

/ 1

外犊鼻穴的归经属性探讨

邓爱民

邓爱民(上海浦东医院(筹)中国驻摩洛哥医疗队上海浦东200083)

【中图分类号】R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177-02

犊鼻穴属足阳明胃经穴,穴性属士,出自《灵枢?本输》:“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因其形似牛犊之鼻孔,故名“犊鼻”。该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对膝关节急、慢性病变,肿痛,麻木,功能障碍等,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该穴位于位于髌骨下缘内外两侧的,又称“膝眼穴”,是临床上治疗各种膝关节病症的重要穴位。历代针灸文献中,大多把内犊鼻穴称为经外奇穴,而将外犊鼻穴归于足阳明胃经经穴。近代各类针灸专著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审核发行的《针灸穴位挂图》等,均赞同此观点。但是,分析祖国医学中有关穴位归经属性的理论原则,同时结合临床实践中穴位主治功效,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现辨析之。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百骸,四肢关节,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皆以经络相联系,均为穴位所覆盖”。其中,属于十二经脉以及任、督两脉的穴位称为经穴,其余统归于经外奇穴。然而,经络穴位的发现与分类,功能主治的归纳验证,理论认识的总结提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发展完善过程。以“膏肓穴”为例,其原隶属于施行灸法的经外奇穴,唐代医家因其疗效显著而载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并详加介绍。后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就把它列入足太阳膀胱经,从此成为经穴。而有些奇穴,如太阳,印堂等,因其定位方便,疗效显著,在临床应用的范围却超过了其附近的经穴。这一现象表明,经穴奇穴的属性定位,既非一成不变而又不取决于治疗效果的高低。由此看来,区别经穴和经外奇穴,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又有什么实际的临床意义呢?

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论述经络原理,穴位的治疗作用时精辟的指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就是说,经穴除了能治疗局部的病变外,更重要的是能治疗本经络循行部位以及相联系脏腑的有关病变。例如:“针合谷穴治齿痛,取后溪穴疗落枕,选孔最穴平咳喘,刺少商穴消咽疾”,无不体现出经穴治疗所属经络循行部位疾病以及相关脏腑病变的特异性作用。这就是针灸临床实践中“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所依照的理论根据。笔者认为也是制定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的重要原则。反观经外奇穴,尽管具有治疗局部病变的疗效,却并不具备治疗远部病变的功能。即使有一些奇穴,如掌背的腰痛穴、第六颈椎横突旁开0.5寸的血压点,分别有治疗腰痛,降低血压的理论功能,但临床实践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也不受医家重视。总而言之,经穴的治疗作用是综合性的,而经外奇穴的治疗作用则是局限性的,这是区别划分经穴和经外奇穴的关键所在。

由此看来,外犊鼻穴显然不符合经穴的标准。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胃为后天之本,本经腧穴大多有大补气血,调理脾胃的作用,素有“肚腹三里留”之称的足三里穴和上巨虚穴,更具备理胃健脾,调气补血,清热化湿,和中通滞等综合性功效,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重要穴位;而外犊鼻穴同属足阳明胃经,除治疗局部膝关节病变的功效外,尚无文献记载报道有治疗其他远部病变的功能。外犊鼻穴位于膝外侧,而膝关节内侧的血海穴和营清热,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荨麻疹,崩漏等症;膝关节后侧的委中穴泄热健腰,对中暑,腰扭伤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而外犊鼻穴其功能主治与内犊鼻穴几乎一样,均只治疗局部膝关节病变。二者用于治疗膝关节疾病的作用,实际上是《灵枢?经筋》“以痛为输”理论的具体体现。外犊鼻穴的这一效应尚具经外奇穴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外犊鼻穴和内犊鼻穴一样应该归于经外奇穴而不是经穴。

有关穴位的归经属性,既是长期临床医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指导临床选穴用穴的重要根据。本文作为一家之言,意在抛砖引玉,诚盼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