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

/ 1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

孙海艳

孙海艳(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炭总医院1551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300-02

溶血性贫血是指因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所致的贫血,与先天性红细胞内在缺陷及免疫、物理、化学、生物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当红细胞破坏增加,但骨髓造血功能足以代偿、不发生贫血时称为溶血性疾患。

1病因

1.1红细胞内在异常

(1)先天性

①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棘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红细胞内在酶缺陷:红细胞无氧酵解中酶缺陷:丙酮酸激酶缺陷(又称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磷酸戌糖旁路中酶和谷胱甘肽代谢的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谷胱甘肽合成酶缺陷等。

③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肽链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如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等的纯合子状态、不稳定血红蛋白等;肽链量的异常如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2)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1.2红细胞外在因素

(1)免疫性:①自体免疫包括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②新生儿同种免疫;③血型不合输血;④药物性。

(2)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①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心脏瓣膜异常、人工瓣膜、血管异常)。

②微血管疾病溶血性贫血。

③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3)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①化学毒物及药物:苯、苯肼、铅、砷化氢、碘磺胺类等。

②物理因素:大面积烧伤、中暑。

③感染因素:疟疾(原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细菌感染。

④生物因素:溶血性蛇毒、毒蕈中毒等。

2护理措施

2.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并给予生活照顾,减少机体耗氧量,改善组织缺氧症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个人身体情况合理制定活动、休息、睡眠计划。

2.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营养成分,增强机体抵抗力,食物要新鲜、易消化,色味俱佳以增加食欲,进食方式要少量多餐,保证机体正常需要量。

2.3对症处理对缺氧症状严重者给予吸氧,减少活动,缓解组织缺氧症状;对高热患者行物理降温,及时补水补液,可给予静脉输液,避免发生周围组织循环衰竭;头痛严重者必要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伴溶血性黄疸者,嘱其勿搔抓皮肤,并定时温水擦浴。

2.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温度、感觉,有无损伤、出血或淤点、淤斑;注意贫血、黄疸有无加重以及尿量、尿色有无改变,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时了解化验结果。观察尿色、尿量的变化。出现血红蛋白尿、酱油尿者,考虑并发肾功能衰竭,应与医生联系,做好急救准备。

2.5输血护理贫血严重时,输血是迅速的治疗方法。护士严格执行用血的各项规章制度,输血前要完善各项检查项目,认真执行查对登记制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正确执行医嘱,密切观察输血过程患者的反应。血液不要放置过久及加温输入,防止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病情危重者可酌情输注洗涤红细胞,注意调节滴速,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防止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2.6用药护理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本病常用药,要严格用药指征,观察药物疗效,注意不同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应用糖皮质激素期间注意避免感染;应用环磷酰胺时指导患者多饮水,防止出血性膀胱炎;应用环孢素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3健康指导

3.1自我监测病情主要是贫血、溶血及其相关症状或体征和药物不良反应的自我监测等,如有相关症状或体征的出现或加重,均提示有溶血发作或加重的可能,留取尿液标本送检,及时就诊。

3.2疾病知识教育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简介疾病的有关知识,告知患者及其亲属许多溶血性贫血病因未明或发病机制不清,尚无根治的方法,强调预防发病的重要性,减少或避免加重溶血的发作。

3.3生活指导溶血发作期间减少活动或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多饮水、勤排尿;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适宜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以不感觉疲劳为度,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3.4预防溶血的发作或加重如已明确为化学毒物或药物引起的溶血,应避免再次接触或服用。加强输血管理,预防异型输血后溶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忌食酸性食物和药物,G-6-PD缺乏者禁食蚕豆及其制品和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扑疟喹啉、磺胺、呋喃类、氯霉素、维生素K等。对相关疾病的高发区或好发人群或有相关遗传性疾病家族史者,男女双方婚前常规进行相关筛查性检查;建议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或发病倾向的患者在婚前、婚后应进行与遗传学相关的婚育咨询,蚕豆病高发区应广泛进行卫生宣传。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 陈维英.基础护理学.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