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管理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议教育管理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赵菊王训斌

赵菊青岛市即墨区第二实验小学

王训斌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凤凰中学

摘要: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宝贵遗产,是重要的国家软实力之一。在新时期,我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需要切实加强对于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从宏观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操作层面都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化和改进措施,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在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心灵深处落地开花,让民族国家更加有凝聚力。本文就当下学校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发展这一主题阐述和发表个人的意见建议,以和学界交流。

关键词:教育管理传统文化建设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显示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接下来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意见中明确设定了具体的短期目标,即“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从目标中可以看出,这是全方位、系统性的要求,为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具体工作设定了目标、划定了时间界限。应该说,对于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是新时期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所要求的。

青少年群体是国家民族未来的接班人,要特别重视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高度重视对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培养,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切实将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做到实处。本文以下行文将紧密围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主题,在简要阐述当下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处境和不足之后,具体探究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措施,重点提出几点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措施。

1、学校教育管理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防止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国都在保护和发展各自历史文化方面动脑筋、想办法,而更为重要的是,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越来越多地远离了国家的传统文化,对历史文化的态度渐趋冷漠,而对于西方文化则十分热衷,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当下国家高度重视祖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已经发布了多个具体的文件,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应该看到,不断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近年来广为流传的一句宣传标语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前途”,,而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信仰来自于哪里?我们认为重要的来源因素就是人民对于国家同一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可,只有这样,国民才会显现出强大的内部社会凝聚力,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会是康庄大道。

作为学校教育,要深刻理解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伟大意义,增强具体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管理中要积极作为,创新工作思路和理念,探索一套行之有效而又科学高效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和工作方法,采取具体落到实处的工作措施,如开设专题课程、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防止走过场、形式主义,通过这样的活动和措施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世界,滋润学生的心灵,帮助其健康茁壮成长。

2、积极开展必要的传统文化活动,呼应社会层面的“国学热”,强化考试评价,“以考导学”,把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全社会普遍兴起了“国学热”,各种国学讲座、国学方面的出版物层出不穷,全社会对于国学即传统文化的热情很高,在这样有利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强化自身在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自觉补齐多年来的短板,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在这方面可以大致采取两方面的措施,首先学校自身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调配等方面给予传统文化一定的保障,其次学校在对于学生传统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图书馆等,通过这样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全国普遍做的比较出色的措施就是戏剧进校园活动,戏剧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学校通过与社会专业剧团的合作,或让学生观看戏剧表演,或直接请专业戏剧演员在学校开设戏剧表演课,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社会评价良好。

3、学校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优化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加强相关教材建设、培养师资力量等。

学校加强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实际而言是一个繁杂的事情,需要多方因素的积极努力,这也是导致我国学校传统文化长期止步不前的一大原因,反应出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也突出了学校方面工作的缺位,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具体的措施,正如陈卫平教授很早一篇文章“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术界》,2007年06期)中尖锐指出的那样,我国当下教育教学体系“从体制上完全排斥了传统的书院制度、缺乏良好的教材、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等,这些是造成当代学校缺失良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因。”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也必然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相应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建设就一直是一个没有取得重要突破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国内各种传统文化读物不断涌现,但总体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相应的教材建设,为学校传统文化制定统一科学的教学标准;如师资力量的问题,学校在开张传统文化方面有时也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高质量传统文化教学的需要;如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外部社会环境不理想的问题,由于中高考不考察相应的知识,因此有些家长一定程度上会反对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额精力。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资料:

1、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术界》,2007年06期。

2、刘华霞,构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度空间”,《现代教学》,2015年Z1期。

3、项赠、张仙凤,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及策略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赵文刚,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纪实,《教育家》,2017年06期。

5、李利萍,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建设中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