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远程技术在医疗联盟中的应用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信息化远程技术在医疗联盟中的应用新进展

赵作伟孙岩国刘宪伟闫冬李欣欣张策任萍

赵作伟孙岩国刘宪伟闫冬李欣欣张策任萍(通讯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大连116027)

【摘要】区域医疗联盟建设是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关键手段,是医改的重要课题,在信息化发展今天,如何以医疗联盟为载体,更好的利用好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服好务是摆在大型医院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实践工作中,我院通过不断摸索,建立起依托有线电视网络的居民健康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的远程心电和远程诊断系统,使优质的医疗资源患者触手可及,提高群众防病能力,节约医疗资源;同时为基层医院服务水平的提升助力。

【关键词】医疗联盟;信息化;网络平台;远程心电;远程诊断;健康管理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397-02

Newprogressinapplicationofinformationremotetechnologyinthemedicalalliance

SunYanguo,ZhaoZuowei,LiuXianwei,YanDong,LiXinxin,ZhangCe,RenPing.

Thesecondhospitalofdalianmedicalunivercity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regionalhealthallianceistomakehigh-qualitymedicalresourcesmorereasonable,itisalsoakeymeanstoenhanceservicelevelofgrass-rootsmedicalinstitutions.Today,theinformationtechnologywasdevelopment,sohowtousemedicalallianceasthecarrier,tomakegoodserviceisanimportantsubjectinfrontofalargehospital.Inpractice,throughcontinuousexploration,ourhospitalbasedontheestablishedsystemhealthmanagementofTVnetworkresidents,ECGandremotediagnosissystembasedonInternet,hadreachedhighqualitymedicalresourcesinthemasses,improvedability,savedmedicalresources;enhancedthelevelofserviceforthegrass-rootshospital.

【Keywords】MedicalAlliance;Informationtechnology;Networkplatform;ECG;Remotefaultdiagnosis;Cloudplatformofhealthmanagement

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所以长久以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在不同层面不断实践着化解这一难题。在医改的大背景下,拥有着专家、技术、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大型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也造成了医疗资源分布的极大不均衡[1],所以大型医疗机构在医改中任重道远,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在各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中,积极与基层医院进行整合,使患者分流,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从而真正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优化医疗资源跨地域配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我院在实践工作中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新“医联体”建设以及辽宁省卫计委关于探索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的精神指示,对所属的分院区、原有的技术协作医院、对口帮扶医院以及有意与我院共同组建医联体的其他医疗机构进行重新整合,搭建起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区域医疗联盟构架。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治疗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价廉、方便、全程服务,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防治结合,有利于加快“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模式的推广,推动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1.我院的医疗联盟模式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情况是,医疗卫生人员分布不均衡,三分之一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县、乡、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负责三分之二的9亿基层百姓的医疗保障,且服务水平偏低,这种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样比较突出[2]。

我院是辽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省直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十二五”初期便将医疗联盟建设定为医院的基本发展战略,并以此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初步搭建起以信息化为支撑,纵向贯穿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3],横向覆盖疑难重症诊疗、急诊急救、居民健康管理的多维度三级联动医联体模式的医疗联盟构架,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远程技术在医疗联盟中的应用

2.1健康管理云平台

医院与大连天途有线独家合作开发“健康管理云平台”,使用户通过电视遥控器即时了解健康信息,上传健康数据,真正实现了健康入户的全新理念。从“治病”移到“防病”,这种前置的预防模式极大的节约了医疗资源。

健康管理云平台下设智慧医院、健康感知、健康档案、预约诊疗、健康体检、健康宣教、疾病科普、营养咨询等八大板块。依托大连天途覆盖城乡的有线电视网络和逾200万的客户群体,使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实时了解最新医疗资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稳坐家中便可享受到预约专家、日常监测预警、实时健康指导、健康档案建立、定期数据分析以及电话回访跟踪等优质服务。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远程心电和远程诊断项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远程技术也日趋成熟,这种新兴技术的应用为远程医疗服务搭建了高效、安全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大型医院与基层医院信息的无缝对接,实时为基层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我院结合基层医疗机构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利用互联网开展了远程心电诊断和远程影像诊断项目[4],其中远程心电诊断主要针对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规模较小的门诊、诊所,而远程影像诊断则针对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一、二级基层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心血管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所以在诊疗工作中及时准确的心电检查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心电检查的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操作水平和诊断能力难以适应临床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院适时推出了心电远程诊断项目,业务范围涵盖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心电向量图,通过网络技术传输心电信息,上级医院医生实时接收下级心电图,形成报告后传回,实现跨地区实时监测心电图,并可通过网络实现技术答疑、交流与会诊等功能。

在远程心电诊断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上,医院继续开展了远程影像诊断服务,将医疗服务终端延伸到周边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远距离的图像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医学影像专家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传来的影像资料,迅速交换治疗意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为广大基层医院及边远地区的患者提供迅速、有效的诊断服务。

在远程心电和远程诊断系统实现过程中,由于每个业务系统的运行模式、开发语言、基础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导致了各个医院无法实现相互访问和操作。为了适应联盟各个医院信息化程度不同,我们没有采用一般传统分布式系统采用动态库或中间件等实现系统间的访问和操作,而是制定了一套面向医疗服务的应用服务接口,采用统一平台,很好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互访问和互操作问题(图2)。同时为了保证联盟医院与联盟平台之间数据安全,平台服务器与公共网络设有防火墙。

4.区域协同医疗未来发展目标

新型医院医联体模式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对整个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作用,提高医院在区域内的影响力、辐射力,对体系内的合作者也是合作共赢、多方受益的良性互动模式[5]。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逐步实现远程医学继续教育、远程病理会诊、完善远程手术指导等医学研究和教学功能,为区域的医学发展搭建一个学术研讨平台,利用现有的网络链路建立远程病例查询服务,为远程会诊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宋莉莉,黄正东,郭雪清.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区域医疗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1):57-60.

[2]张成普,佡剑非,郭启勇.大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合作切入点的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8,29(3):22-23.

[3]谭申生,范理宏,周晓辉.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761-762.

[4]AndrewC,eisenhauerMD,EliazbethMortMD.GuidelinesforTherapyofST-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inPatientsPresentingtoPartnersHealthCareSystemHospitalEmergencyDepartments[J].CriticalPathwaysinCardiology,2008,7(1):11-20.

[5]刘运泳,邢晓静,罗娅红.肿瘤医院医疗联盟平台建设与思考[J].中国肿瘤,2014,23(12):97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