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侯昳琨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变革,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尚有很多急需深入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才能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充满激情,最丰富多彩的时期。这个时期意味着开始脱离父母和家庭,开始谋划和构建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这个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再加上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一些来自社会的影响和自身的缺陷使得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据资料表明,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16-30%之间。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20-23%,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另外,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加,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第一,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遇到的首要问题。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其次,情绪变化问题。由于年轻,阅历少,对问题的看法较偏激,对事物的认识也不足。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所以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合情合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的课程建设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高校实施正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重视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传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中最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集中辅导,采取讲授、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训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最普遍性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的问题。学校可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计划的开设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要有鲜明的规范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积极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才能使大学生从心灵上得到最直接的体验,享受生活,关爱集体,陶冶情操,真正实现其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可利用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勤工俭学、科技服务、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管理,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其职能是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不同阶段所产生或将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结语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1].郭晓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分析[J].心理研究.2011年02期;

[2].乔治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02期;

[3].杨敏.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文教资料.2008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