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感知表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博学感知表达

任凯鹏

——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任凯鹏

摘要:不断深入发展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在笔者的教学生涯中,笔者经过不断地总结、探讨,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这套模式以“博学、感知、表达”六字为核心展开,且经受了实践的考验,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其展开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博学”;“感知”;“表达”

想起语文教学,想起语文课堂,我们想起的是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及代表作、段落层次划分及赞美了什么歌颂了什么等。现在全国的初高中语文教学也大抵如此,而笔者经过不断的总结、探讨,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这套模式以“博学、感知、表达”六字为核心展开,这套模式经受了实践的考验,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一、新模式产生的原因

1.对现行语文教学的反思。笔者认为现行语文教学存在着两个最严重的问题:一是语文教学目的不明确,二是语文教学中往往把途径当成是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简单的传授语文知识,是培养能力,还是教会做人的道理等,或许十个语文教师会有五六种回答。由于目的不明确,就导致教师们往往不是根据目的来定方案,而是简单地参照上一辈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问为什么。如教师们传承着在讲课文的时候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而不去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教师会说这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我们把课文把握好,其目的又是什么呢?当然,这里不是说分析文章结构是错误的。关键的是,当我们教师这样做时,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是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才这样做。

对语文教学目的不明确,就导致语文教学最常见的本末倒置现象,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而在现行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总是自然地把课文当成了教学目的,大量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对作者挖掘了又挖掘,对课文深入了又深入,学生对一篇篇课文是知道很多了,但课文不等于语文,过多灌输课文,只会导致学生自学能力降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步步地丧失。

2.对现行语文教改的反思。笔者认为现行语文教改要求的不是改教育,而是改教师。点击网络诸多语文教改的论文,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所谓改革、所谓成功,往往是建立在自己的个性上,也就难于被大家所接受。比如有教师说课堂要幽默,可事实是,许多教师就不是幽默的人,若强行要求其追求幽默,则讲了笑话,大家也是皮笑肉不笑。这种教改,改的不是教育,而是教师的个性;这种教改,不会有多大成效。语文教改最需要的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改革。

二、解析新模式“博学、感知、表达”

1.“博学、感知、表达”六字的含义

“博学”,即广博的知识。落实到教学,即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学到什么知识;通过课堂,不断培养其积累知识的意识。“感知”,即感受、认知的能力。落实到教学,即学生对一篇课文能否感受到其中的美,或认知到其中的道理;通过课堂,不断提升其感知能力。“表达”,即口语表达与写作。落实到教学,即一篇课文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样的说话艺术或写作方法;通过课堂,不断地提升其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

2.“博学、感知、表达”既是语文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板块设定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正是“博学、感知、表达”。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正是为了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的感受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从长远来看,一个人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具有超强的感知能力,同时具有高超的表达水平,才有可能成为作家。明确了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面对每一篇课文时,我们便以三种眼光来看待。相应地,在教学时,也就将一篇课文的讲解支解为三大板块,即博学板块,感知板块,表达板块。这三大板块的轻重依不同的课文而定,如诗歌重点是感知板块,而说明文和应用文则侧重表达板块。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案就分这三大板块来写,同时在讲课时,每堂课都把这六个大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也逐渐形成以三种思维来面对一篇课文的习惯。

3.新模式要明确目的,要立足新理念

要明确课文本身并不是目的。一本教科书,少掉一些所谓的重点课文,不会影响学生的语文水平。毕竟,课文说到底也就是个例题而已。所以,教师不必对学生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弄不懂一道数学题的学生不等于就弄不懂数学,弄不懂一篇课文的学生也不等于就弄不懂语文。同时,教师对于教案中重、难点的设定,最好依据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兴趣的重、难点最好;兴趣一般,只做适当的引导;若学生完全没有兴趣,则放弃之前的计划,而没必要在教学时非要把学生往事先设好的圈子里引。在新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而课文的具体知识是第二位。

新模式的教学,我们要立足新理念,即学生是主,而教师起引导作用。不是说划分了三大板块后,就在讲台上对学生说,这一节课你们必须学到什么知识,必须感知到哪些美,必须学会哪些表达手法。要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唯有立足学生,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知识点,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学习表达方式,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目的。

三、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体会

探索出新的教学法后,笔者首先在所任教的学校(成都市蜀星中学)采用这一方法,教案分三部分,每天课堂里也大书“博学、感知、表达”。开始一段时间是有些难的,因为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拿好了纸、笔,准备记历史背景。当问起他们能学到什么时,往往一片茫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并很快喜欢上了这种语文课。其间,笔者的体会、收获如下。

1.博学方面。补充丰富的课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己会找知识并有意识记忆的习惯。找什么样的知识,找的知识是大是小,也是不重要的。刚开始问学生一篇课文能学到什么知识时,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知识是神圣而广大的东西,哪能就这么找到。这时笔者给他们解释,找知识只是找一些小知识,只要你觉得有必要记的就行。

2.感知方面。供奉在神坛上的哲学不是好哲学,没有争论的作品未必是好作品。感知是一种能力,没有对错之分,不怕学生有错误的感知,就怕学生不敢去感知。在感知方面,我从来都鼓励多元化感知。学生一开始被问及感知时,还不能放开手脚,总是按着教科书上的说明来回答,课文说赞美就赞美,课文说歌颂就歌颂。这时,笔者便在提供感知参考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3.表达方面。对课文语言艺术、行文技巧的学习,不一定是很大的,也可以是一些小的,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思维。例如,在讲《老山界》课文时,有这样一句:“满天的星星就像是缀在夜空中的宝石。”在讲到表达时,笔者对学生说,“若作文里写到夜晚,就可以说:一盏盏的灯火,就像镶嵌在城市里的一个个宝石。”

在这种启发下,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学习表达的思维。表达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各种文体的学习。这方面学生较难想得这么远,就需要教师引导了。例如,《谈骨气》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在表达引导时,笔者先让学生们写一个《谈勇气》的作文提纲来。学生们写得很乱,看了后,笔者就开始给他们分析《谈骨气》的文章结构: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之后分析骨气的三方面含义,每一方面找一个相应的例子,最后是结论。这样再问《谈勇气》这篇文章该怎么来写,看着黑板,学生们就一目了然了。

四、教学反馈

“博学、感知、表达”新模式实施一年来,其收获有两方面:

1.学生方面。综合起来,学生的反响有如下几点:(1)更有兴趣去阅读语文方面的课外读物;(2)上课轻松,目的明确,而且知道自己该做什么;(3)对自己的看法有了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问题时,更乐于自己先分析。

2.笔者的体会。新模式实施一年来,当新模式已完全被学生接受后,笔者的体会是:(1)教学轻松,学生踊跃寻找问题,发表言论,而我只需要做适当的引导即可;(2)教学相长,学生在发言时,能发表一些闪光的新言论,颇有受益;(3)和学生关系日益良好,新模式教法,互动性强,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关系。

总之,这套以“博学、感知、表达”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不为讲解课文而讲解课文,正视了课文的作用;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在面对其他课外的文章时,也知道有意识地去记、去感知、去学习表达方式。素质教育是能力的教育,这套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笔者将会沿着这一方法继续走下去。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县高级职业中学0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