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州地区炎症性肠病临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新疆博州地区炎症性肠病临床特点分析

王梅

王梅(新疆博州人民医院新疆博州833400)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076-02

炎症性肠(IBD)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隆病(C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性疾病,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研究其临床特点,以其提高对本病的重视。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4年一月至2012年二月博州人民医院诊断为IBD的住院病例201例,其中UC181例,CD20例。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制定的标准,除外肠道肿瘤、缺血性肠病、肠结核等疾病。

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IBD临床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临床资料(族别、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手术史、吸烟饮酒史、既往史)、临床表现、并发症、疾病分期、分型、部位、肠镜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白蛋白)、治疗措施等。

3、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描述进行分析,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计数资料行t检验或fisher’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发病情况:自2004年至2012年IBD发病例数逐年增加,以UC增加为主。

2、族别、性别及年龄分布:UC患者蒙古族0.9%,哈族2%,维吾尔族20%,汉族68%。男:女1.26:1(101:80),CD患者蒙古族5%,哈族10%,维吾尔族30%,汉族55%。男:女1.14:1(16:14).UC患者发病年龄为16~66岁,平均发病年龄41岁。CD患者发病年龄20岁~70岁,平均发病年龄45岁,发病高峰年龄为20~66岁。UC和CD患者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0),UC组发病年龄小于20岁者占2.2%,CD组为10%。

3、既往史:有阑尾炎手术史者共15例,其中UC组12例(15/181),CD组3例(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UC组中有吸烟史者占(32/181),CD组中占(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0,p=0.310)。UC组中有结核病者4例(4/181),CD组中有2例(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4、病程时间:UC组病程4h~30年,CD组病程3h~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p=0.018)。UC组中病程超过8年者占11.5%,CD组中占5.8%。

5、临床表现:UC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69/191,79.3%)、腹痛(93/181,74.0%)、粘液便(61/181,64.5%)CD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11/20,82.7%)、腹泻(6/20,53.9%)、鲜血便(5/20,25%)。CD肠梗阻症状较UC多见[(25.0%,5/20比0.53%,1/181),p=0.000]。

6、疾病病变部位、分型、及活动度:(1)UC组病变部位在直肠18例(10.1%)、直肠乙状结肠50例(28.1%)、左半结肠13例(14.6%)、广泛性39例(21.4%)、全结肠47例(25.8%)、伴回肠病变7例(3.6%)。初发型59例(32.8%)、慢性持续性18例(10.1%)、慢性复发型103例(57.1%)、活动期175例(96.4%)、缓解期7例(3.7%)、轻度21例(11.5%)、中度88例(48.8%)、重度72例(39.6%)。(2)CD组病变部位在回肠3例(13.6%)、结肠10例(48.2%)、回结肠6例(30.8%)、上消化道1例(3.9%)、结肠与上消化道同时出现1例(3.9%)、8例出现肠腔狭窄(42.4%)、1例出现肠穿孔(3.9%)。轻度1例(3.9%)、中度8例(40.4%)、重度19例(55.8%)、缓解期1例(3.9%)、中度活动期13例(63.6%)、重度活动7例(32.8%)、局限性病变13例(67.3%)、广泛性病变7例(32.7%)。

7、肠外表现及并发症:UC组中伴脂肪肝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风湿病2例,甲状腺机能减低1例,皮肤病1例,心衰1例。CD组伴风湿病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关节病1例,口腔溃疡1例,UC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消化道出血(33/181,18.1%)、CD组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梗阻(6/20,28.9%)。CD组较UC组并发症多见,其中梗阻和穿孔更多见于CD组。两组均未发现癌变病例。

8、结肠镜表现:UC组多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181/181,100%)、多发性溃疡形成(144例,79.9%)和假息肉形成(39L例,21.8%)。CD组多见粘膜充血、水肿、糜(19例,93.6%)、纵行溃疡(16例,78.7%%)、铺路石样改变(9例,44.7%)肠腔狭窄(8例40.4%)。

9、实验室检查:炎症性肠病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10、治疗与预后:UC组和CD组均接受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益生菌治疗等。UC组中行手术治疗7例,术式包括:全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CD组6例行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回盲部切除术、小肠部分切除术、结肠切除术。UC组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CD组3例术后复发。UC组死亡1例。

讨论

IBD发病率逐渐上升。根据我国资料推算,UC和CD发病率分别为11.6/106和1.5/106.本研究以新疆博州地区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近八年中IBD发病率逐年增加,且以UC为主。虽然研究地区和病例数量有限,且均为住院病例,但也可见本病呈上升趋势,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显示UC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1.64岁,CD为38.69岁,以往多认为IBD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但本研究未发现这一现象,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国外研究中将40岁作为早发和晚发IBD的年龄界限。本研究认为将晚发UC的年龄界限定为50岁较为合理。本研究中,UC和CD均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UC病变部位以直乙状结肠最多见,其次为全结肠。但从发病部位很难鉴别UC和CD。部分患者病变局限于结肠,且同时具有UC和CD的特征。临床将此类患者诊断为未定型,若经病理检查也无法鉴别则命名为未定型结肠炎,建议IBD患者定期随访并行内镜检查,本研究中IBD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出现多项异常,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钙下降、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升高等,但这些变化均无特异性,可能与患者并发感染、处于疾病活动期、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IBD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正常值,表明IBD患者存在高凝状态风险。IBD患者常出现钙代谢异常和骨质疏松,可能与钙吸收率下降、糖皮质激素应用、长期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IBD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研究认为VDR多态性与IBD发病相关。IBD的治疗主要根据病变范围、程度、分期和疾病类型选择药物。主要药物有SPSP\5-ASA、糖皮质激素类、环孢素、生物学制剂、益生菌、抗生素、肝素等,病情严重者行手术治疗。近年来,生物学制剂是IBD治疗的热点,主要为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的应用。

综上所述,中国新疆博州地区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博州地区IBD的年龄、病程和手术率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IBD发病可能与基因突变、基因多态性和免疫缺陷有关,根据不同临床表型定不同的治疗计划是今后IBD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