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中心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体检中心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疗效研究

杭富荣1韩娟2通讯作者

杭富荣1韩娟2通讯作者

1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中心湖北十堰442000;

2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中心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

目的:观察体检中心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疗效。方法:根据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与否,将我院体检中心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接待的1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实验组(n=91)和对照组(n=75)。经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内自觉复检的比例、复查血糖控制情况、相关预后指标、各项心理状态量表。结果:实验组患者18个月内自觉实施健康体检的人数明显增加,且实验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实验组患者SF36量表、WHOQOLBREF量表部分项目评分显著升高;实验组患者各项心理量表显著降低。结论:对患有2型糖尿病的体检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严格控制血糖、稳定病情、延缓不良预后进展、切实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心理状态。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健康体检;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487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健康体检已逐渐成为国人预防保健的主要方式[12]。现代医学提倡在医疗活动中加入健康教育理念,促使患者达到更为理想的健康状态[3]。我院体检中心在工作中坚持以健康为第一要素,实施针对、连续的健康教育保健服务,使体检者接受“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理念。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其医从性,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使我中心在医疗工作中抢占先机。现以2型糖尿病为例,将具体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体检中心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接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排除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患者,共166例。对于2011年1月1日之后的患者施行系统性健康教育,将单纯行健康体检的患者分入对照组(n=75)、将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分入实验组(n=91)。所纳入的患者均符合《2010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4]。

12观察指标:登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记载FBG、HbA1c、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pro)、血肌酐(Scr)等相关指标的含量;并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疾病不确定量表(MUI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的评定。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内曾自觉复查(实施健康体检)的人数、间隔时间的差异。通过患者复查时BMI、FBG、HbA1c、24hpro、Scr等指标的差异评判其临床疗效和预后进展;通过HAMA[5]、MUIS[6]、PSSS[7]、SCL90[8]、SDS[9]量表的差异性评判其心理状态,通过SF36、WHOQOLBREF量表的差异性评判其生活质量。

13研究方法

131团队组成:我中心健康教育团队由本科室专职医生4人、执业护士12人、助理护士6人、辅检技师4人、心理咨询师1人、营养师1人、信息联络员1人组成。所有团队成员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均接受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具体内容包括现代健康管理理念、如何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健康体检、人性化医疗服务、常见病诊治与预防、如何开展健康讲座等,并定期组织考核。

132实施目的:

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群体,其学习特点是目的性强、自我引导,兼有思维减慢、认知能力不足、记忆力减退等特点。为了使患者充分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我们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吸引患者注意力,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确保所有患者均能理解讲课的内容。致使患者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了解本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对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133具体措施:

通过播放糖尿病保健知识VCR、个体化单独授课、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多元化手段,让每位患者对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发生发展因素、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特征性表现、可能出现的预后转归(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日常用药指导、自身护理技巧、预防感染、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重要性等方面均有了明确的认识。对于有烟酒嗜好的患者,劝其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有余力、尤其是较高学历的患者,还就四大类降糖药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及用药选择进行相应的讲解。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标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本研究内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初检时一般资料的比较

表3初检时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2结果

21初次体检时一般资料、各项评分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的男性所占比、年龄、BMI、糖尿病病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等一般资料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初次体检时FBG、HbA1c、24hpro、Scr等指标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初次体检时SF36、WHOQOLBREF、HAMA、MUIS、PSSS、SCL90、SDS等量表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15)。

22随访期间曾自觉健康体检人数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随访期内自觉健康体检的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9/91vs29/75,P<005);距离上次体检的间隔时间(月)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1338±219vs1444±302,P>005)(表6)。

23随访患者体检复查时各项评分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复查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BMI、FBG、Scr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实验组患者HbA1c、24hpro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患者SF36量表中总体健康、躯体功能、社交功能三项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HOQOLBREF量表中心理领域、社会领域两项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患者SDS量表未见显著差异(P>005),HAMA量表显著降低、MUIS量表显著降低、PSSS量表显著升高、SCL90量表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710)。

3讨论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因疾病常年侵袭,患者通常心理压力较重,耐受能力差,极易表现出各项负面情绪,导致患者医从性差。精神压力过大、负面情绪扩展均可加剧糖尿病的病变程度。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增加了对患者心理辅导的比重,舒缓患者各种负面情绪。医务人员以温和细致的态度,尽量开导和鼓励患者,耐心解答各种疑虑,消除其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心态,对于提升疗效具有显著意义。

本研究结果提示,健康教育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以下作用:①显著提升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②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医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效延缓2型糖尿病进展至糖尿病肾病等不良预后的进程。③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④显著降低患者心理疾患,使其心理状态更加趋于稳定。

体检中心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可增进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效防止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消除患者负面心理,最终达到促进临床疗效的目的。广大体检中心职工应努力完善自我,在服务于民众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理论,拓宽工作范畴,将本次研究成果切实推广。

表4初检时WHOQOLBREF量表的比较

表5初检时各项心理量表的比较

表6随访期间自觉健康体检情况的比较

注:*P<005

表8复查时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注:*P<005

参考文献

[1]何双兰,李环波,张华玉,等.“5A”护理工作程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0):24412442

[2]沈利英,叶志弘,秦建芬.在健康体检中开展健康促进工作[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21822

[3]BabergHT,UzunD,deZeeuwJ.Healthpromotionandinpatientrehabilitation[J].Herz,2005,30(8):754760

[4]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10[J].DiabetesCare.2010,33(1):1161

[5]王纯,楚艳民,张亚林,等.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因素结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5):4952

[6]孙红.护理研究的新课题:疾病不确定感[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4.

[7]易正辉,方贻儒,苑成梅,等.轻性抑郁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生活事件及人格特征对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6):643646

[8]朱燕波,王琦,陈柯帆,等.一般人群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预测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3):254259

[9]王文菁,谭文艳.Zung抑郁自评量表的因子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16):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