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做好主题性报道的一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对如何做好主题性报道的一点思考

郑惠钦

郑惠钦(湖州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湖州313000)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145-02

我们常常把电视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性报道,另一类就是主题性报道,无论是从中央台还是地方台,只要各级政府的“一把手”没有活动,或没有重大事件发生,在当天的新闻节目编排中,第一条往往是主题性报道。从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主题性报道,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一种是记者上交的稿子很简单。找个由头切入,就是所谓的“点”,然后以“……是一个缩影”展开面上情况;另一种感觉是很难:主要反映在主题性报道“难做创新”、“难做好看”。主题性报道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模式化

主题性报道很容易出现呆板、枯燥的现象。虽然从一个由头切入,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但往往是在由头切入之后,还没说明白怎么回事,马上就引出了面上的情况,“表扬”的话一说,报道就结束了。以湖州电视台《新闻60分》《南浔区:转型升级强农业》这一主题报道为例,稿子先对南浔某企业进行了一个介绍,然后通过一个采访--“通过我们这个现代工艺可以把鲜活的鱼出品率提高4倍左右,也就是可以将产品利润扩大4倍。”后,马上带出来当地整个区的面上总体情况,至于现代工艺是从哪些方面改进?效益如何得以产生等等关键问题却只字不提。

2.语言表达专业化

主题性报道,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中在经济领域,企业往往成为报道的主要对象,这个时候,就有一些行业的专用述语让人难以理解。如湖州电视台播出的报道《永兴特钢:向技改要质量向低碳要效益》中,出现了好多个专用术语,像“AOD智能精炼系统”,“VOD真空脱碳”,“德国莱茵技术公司的TUV认证、挪威船级社DNV认证和中国船级社(CCS)认证”等等,让观众摸不着头脑。新闻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为什么不通俗化一点呢?

3.主题性报道“没主题”

主题性报道往往就某一时期的宣传需要而安排的报道,它有别于一般的消息和通讯,侧重点不在报道事件的动态过程或是某一现象的表面特征,而在于通过理性分析、判断和预测,找出新闻事实或现象蕴含的典型意义,揭示出某种重要趋势,得出某种有价值的新鲜结论。然而,这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标题看似主题性报道,但内容离主题性报道的要求相去甚远。如题为《专利铸就湖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则主题性报道中,记者没有从专利如何从给企业提供核心竞争力,反而列举了一连串的数字,说白了是一篇专利申请情况的成就报道。正确的做法应该重点从“专利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怎么体现的?”“为什么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主题性报道是当前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是弘扬主旋律、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然而,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却影响了新闻舆论的引导力。笔者认为,要想让新闻中的主题性报道深入受众的内心,必须提高受众对主题性报道的认可度,摒弃传统的说教姿态与陈旧单一的制作手法,把主题性报道象民生新闻一样,做得更贴近更好看,这也是传媒推进新闻宣传创新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做好主题性报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主题性报道要有思想性

主题性报道的首要核心元素是思想性。主题性报道不仅是信息源,更应是思想源。它的新闻价值是建立在新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的,主题性报道不能只是简单的解读主题,而应该按照新闻规律,把主题蕴藏于生动的新闻事实中。因为主题性报道往往围绕特定阶段的“策划”宣传,要求这一类报道是有指导性的,比如它所宣传的内容要从能否对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起到一种启迪作用。2007年年7月,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的《“北京:成功跨越两个70%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转型”》主题报道中,记者结合“每100元地区生产总值中,有72元来自第三产业;每100名从业者中,有71人从事第三产业”的具体数据,并以两名50年前援建798厂的德国专家的生动故事和798艺术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等丰富的事实为基础,经过层层思考,做出北京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全国工业发展的“助推器”,科学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良性发展所具有的结论。这样的报道不仅生动,而且有思想性,更具有指导性。

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从大量的素材中找到准确的“有用元素”外,更需要融入记者的思考,这样才能把报道做“准”。就是要准确把握报道的指导思想,结合舆论形势,增强报道的针对性。这里面更要策划到位、采访到位、编辑到位、点题到位,更要经得起推敲。

2.主题性报道一定要做“实”

如果把主题性报道的“思想性”看作“虚”的话,那么,主题性报道更要具备“实”,“实”是就其内容而言,要翔实,要具体,要实在,看得见,摸得着。主题性报道没有思想性指导性主题性之“虚”就失去了灵魂;同样的,如果没有内容上的“实”,主题报道也就落了空。只有在“实”上做足文章,主题性报道才能恰到好处。

小的方面,“细节”上不要失真。比方说最常见的采访对象对着稿子念,一看就知道是摆拍,说出来的话不真实。大的方面,要言之有物,要有证据。关键的东西不要一句话带过。全国优秀新闻奖《循环经济使济钢实现全国同行业成本最低》报道中,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济南钢铁厂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中的喜人成果和成功经验,报道中列举了企业的四项重要成果:制冷不用电,废水零排放,发电不用煤,产品成本国内最低,深入浅出地通过一个个实例,阐述了企业的循环经济是怎么实现的,很让人信服。

主题性报道确实要有高质量的信息。不要停留在表态和一般性的道理讲解上,也不要重复使用经典镜头和万能镜头,缺乏信息含量高的个性画面;人物采访不要是空洞的套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

3.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主题性报道主题之“大”,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的“小”报道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大”与“小”的内在联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虽然每一篇我们选取的事例都是“小”的,但在“小小”的故事中又折射出一个“大”字。比如我们可以巧妙地从一个企业,一个村庄、一群人新近的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或者一户人家、一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切入。这里有个片子大家也可以观摩一下。

中国新闻奖作品《宜州有劳务输出向劳务输入转变》这篇主题报道中,通过超列举原来去外面打工的,现在回家务工了,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和思想变化反映出了当地经过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后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我们常常要报道的招商引资、企业规模数增加等等,从而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发展这些看似很“大”的东西,化解成发生在百姓身上的“小”事,使百姓从看到当地经济政策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大”以“小”为载体,主题很明确,也处理得很巧妙。

4.百姓视角,故事手法

我们都在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主题性报道也是同样道理。和突发性事件比起来,主题性报道虽然在故事的精彩、情节等方面不占优势,但是百姓视角,运用故事手法,我觉得同样可以大胆的运用。其实质是强调报道中的叙述方式和叙述风格,注重故事情节、悬念等手段的使用,目的是提高主题报道的可视性,使之更加吸引观众。在主题性报道中,选取那些具有个性化和典型化的事实及细节予以表现,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如何把故事性很强的新闻事件选出来呢?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材料一大堆,可用的故事性很强的新闻事件却很少,它要求记者透过事实找故事,靠的是记者采访和拍摄的基本功。比如,我们湖州电视台在拍摄《湖州·世博缘》报道时,开始一些被采访单位只提供了一些数字和做法,如果草草收兵,也可以交差,但我们没有就此完事,而是深入世博会现场了解情况,找到了一个个湖州企业与世博会现场交融的生动故事,受到广泛好评。电视新闻主题性报道是点、面结合的,而所说的“点”就是选典型,典型选得准,就能给主题以证明,同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仅有典型还是不够的,电视新闻采访选择新闻事件时,重要的是从典型中抓细节,在“故事”中找情节。就是说,恰当运用形象思维方式,把新闻事件转为“新闻故事”,更能够折射出深刻的新闻主题,增加新闻的现场感,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5.对比描述,折射出变化

主题性报道很大一块会说到成就,不可避免地就会提到过去的情景,这时,对比性描述就成为一种最有用也最有说服力的表现手法。中央台《新闻联播》曾播出的一个节目,叫《洞庭湖变》,报道中,记者没有定论地讲以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而是抓住洞庭龙舟赛时出现的一段同期声对话,在这段对话中,某造纸企业的负责人说,原来我们想组队参加,人家也不欢迎,说我们把水搞脏了;而附近村民说,今年他们不排污了,我们就愿意和他们比赛了。从以前人家不欢迎到现在愿意跟他们比赛,这前后巨大的变化把洞庭湖湖水变清、洞庭湖治理环湖造纸企业环保风暴所取得的成效表现得清清楚楚,让观众看了也觉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总之,主题性报道要长久保持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传播的主流化效果,传播者就必须不断转变报道思维,提高受众对主题性报道的认可度,对报道中蕴涵的思想给予强化,了解受众对主题性报道的兴趣共同点在哪里,并找准他们的兴趣共同点,从而使受众能够随之形成共识,汇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