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效果

赵新良

赵新良

湘潭县青山桥中心卫生院湖南湘潭411225

【摘要】目的观察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09年5月~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胃穿孔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分组。对照组行单纯修补术治疗,观察组行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再次穿孔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长,再次穿孔率较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疗效较为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单纯修补术;胃部分切除术;急性胃穿孔

急性胃穿孔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多由于胃溃疡、癌性病变等引起,一般均首选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急性胃穿孔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1]。笔者比较了单纯修补术和胃部分切除术两种术式对急性胃穿孔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09年5月~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胃穿孔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均有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脉搏加快、面色苍白、冷汗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并迅速蔓延至全腹。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经胃镜检查均为胃溃疡引起的急性胃穿孔。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组,对照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为(40.46±10.08)岁;体重45~74kg,平均体重为(62.35±6.34)kg;胃溃疡病程2~8年,平均病程为(4.64±1.82)年;症状发作至就诊时间为2~30h,平均时间为(6.85±2.10)h;其中前壁穿孔12例、侧壁穿孔6例。观察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为(41.52±10.53)岁;体重46~75kg,平均体重为(62.41±6.21)kg;胃溃疡病程3~8年,平均病程为(4.72±1.75)年;症状发作至就诊时间为1~28h,平均时间为(6.68±2.05)h;其中前壁穿孔17例,侧壁穿孔8例。所有患者对所接受的手术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其性别、年龄、体重、胃溃疡病程、就诊时间、穿孔部位等方面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禁食、禁水,行胃肠减压,并给予抗炎、抗感染、止血、抑酸、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急性胃穿孔24h内、出血量较少,且无幽门梗阻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建议采用单纯修补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适用范围较广。结合患者病情和本人意愿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

两组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取上腹正中切口,常规探查确定穿孔部位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腹腔积液和食物残渣。对照组患者以7号丝线缝合穿孔处,一般缝合3~4针,再以大网膜覆盖后结扎、固定[2]。观察组患者根据穿孔部位和溃疡情况切除部分胃组织,之后进行胃-空肠吻合或胃-十二指肠吻合[3]。

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均采用大量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溶液冲洗腹腔,并放置引流管。术后常规给予高敏感抗生素以预防感染,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抑酸治疗[4]。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当p<0.05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原有症状消失。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长,再次穿孔率较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长期精神紧张、暴饮暴食等饮食有关。如发生急性胃穿孔后胃液、食物残渣等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引起细菌感染,发生化脓性腹膜炎、休克甚至死亡。

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统一手术方案,各种手术方法在适应症、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疗效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单纯修补术操作简单、方便,如患者穿孔时间短、穿孔范围小、腹腔感染症状轻,且周围组织质地较软,未发生幽门梗阻、出血或疑有恶变的情况下,建议采用该手术方案。但单纯修补术对胃溃疡病灶未能进行彻底切除,因此术后溃疡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有研究认为术后加用高敏感抗生素、高效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辅助治疗,可有效控制术后再次穿孔率[5]。

胃部分切除术的适用范围较广,通过一次手术可将胃穿孔、胃溃疡同时解决,术后再次穿孔率较低。胃部分切除后,胃壁细胞数目减少,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量降低,使溃疡发生率也下降。对合并活动性出血、幽门梗阻等患者也适用。但胃部分切除术操作难度较大,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也较严重。术后常因胃容量减少、胃肠道解剖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饮食量减少、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导致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后果,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6]。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其中对照组出现腹腔感染2例,观察组出现腹腔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

本研究发现:采用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疗效较为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林长发.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不同手术术式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825~826.

[2]徐佩松.单纯修补时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402~1403.

[3]辛占良.单纯修补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对比[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90~91.

[4]王展福,黄许森,王方,等.不同术式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11):26~27.

[5]崔建兵,史俊涛,张叶锋.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疗效对比[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3):134~135.

[6]李晓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