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的教学语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科学课的教学语言

武桂珍

关键词:启发;精确;激励;趣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任小学科学教师多年,对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颇有感触,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科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科学课的主要学习途径是探究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富于启发性,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首先在于教师能否把握启发的时机。科学课上,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理解的疑难处、规律的探求处进行启发。在知识的关键处启发,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启发,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加深所学的新知。《地球内部有什么》是五年级的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主要是探究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以及理解从外到内压力逐渐增大,温度逐渐升高。为使学生加深对地球构造的认识,笔者利用观察剖开的熟鸡蛋来建立地球内部模型。并启发“熟鸡蛋和生鸡蛋哪个更适合做地球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是在不断运动的液体,火山喷发出炽热的岩浆就是最好的证明,自然生鸡蛋最适合。又问:“蛋皮完好无损与蛋皮破碎哪个更像地球模型?”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地球的特点,根据地球表面有高山大海盆地等特点选择碎皮鸡蛋做模型。这样逐步启发学生在思考判断的过程中对地球内部构造这个知识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其次,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还在于语言本身。说如:“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再用其它的方法试一试。”等启发性的句子,积极启发并鼓励学生去探讨选择,发现新途径,而不满足获得现成的答案,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使学生能创新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视野不断拓宽。例如《了解空气》一课,朗诵一首小诗:“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枝摇曳时,风正从我身边走过;谁见过风?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当树叶飘落时,风正与我擦肩而过。”然后启发:“我们有没有办法把风请到我们教室里来呢?”让学生在一种美妙的感受中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二、科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精确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用语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科学课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强的课程,教学语言的精确性对于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

首先是对学生活动的要求要规范、准确。科学课要涉及很多的观察、实验、探究。在这些活动中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观察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方法;实验时一定要明确目的和探究途径;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操作时,一定要明确操作方法,把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地说清楚。不拖泥带水,不拐弯抹角,从教师语言的精炼性和精确性上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活动的严谨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的语言准确、到位。科学课上,学生会对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做出相应的描述,有些描述会缺乏科学性,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比如《温度和温度计》一课,学生对几杯水这样描述:“这杯水像春天般温暖”,“这杯热水像夏天一样火热”,“那杯冷水像冬天一样寒冷”。这样的描述虽然形象,但违背了科学课堂教学用语的科学性,学生根本没有依靠感官来描述水,说的是想象出来的文学语言,会误导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教师应马上做出指导:“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种感受的?”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借助感官来描述水或是借助温度计来判断水的冷热程度。

三、科学教学语言要有激励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内容详实、情感丰富的激励性语言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增强自信心,增添前进的动力。

科学课上的激励性语言要及时、诚恳。科学课是一门重观察、重思考、重探究的课,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给予学生及时的、诚恳的评价。发现学生成功及时激励,如“你真善于思考”、“你的想法很独特”、“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动手能力真强”、“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等,唤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与兴趣;遇到学生有困难及时鼓励,如“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别紧张,再思考一下应如何回答。”维持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语言时还要掌握好“度”,切忌过分夸张,以免造成学生的骄傲心理,反而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

科学课上的激励性语言要立足发展,关注学生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方法。由于学生的性格、生活背景和社会文化氛围不同,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各异,对待评价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让激励性语言真正成为推动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

四、科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科学课堂上适时适度运用趣味性语言,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欢乐的学习意境,对课堂教学起到催化和促进作用。

科学课语言的趣味性首先要做到符合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智。如果置教学目的和内容于不顾,为幽默而幽默,那就会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华而不实之感。比如,《生物的启示》一课,笔者和孩子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颗神奇的生鸡蛋,老师是握不碎它,对它无能为力,谁不服气来试一试?”趣味性的语言和游戏直奔教学主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顺利导入了新课。

其次,教学语言趣味性应把握分寸。我们鼓励课堂中采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但不是所有的幽默语言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也不是幽默性语言越多越好。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会冲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语言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的教学语言事实上也反映了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加强学习,夯实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作者简介:武桂珍,女,42岁,山西省古交市第二小学校教学副校长,科学教师。

作者单位:山西省古交市第二小学校

邮政编码:0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