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康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骨康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李咏梅牛敬宪

李咏梅1牛敬宪2(1河北涉县医院内一科056400;2河北涉县中医院内一科056400)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4-0054-0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经验。方法对43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症患者进行补肾填精,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中药内服。对照组:只口服钙尔奇D、维生素D等西药治疗,以达到消除及减轻患者腰背、四肢疼痛,改善及恢复功能,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结果本组86例患者,治疗2~7个月,结果显效63例,占73.25%;有效16例,占18.60%;无效7例,占8.13%。总有效率91.86%。结论骨康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肯定。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治疗骨康方中西医结合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危害性极大。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及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矿成分和骨基质比例减少,导致骨强度降低易引起骨折的全身代谢疾病目前已成为引起腰背痛重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在疾病早期,往往仅有乏力、腰背及四肢酸痛不适,通常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明显的骨痛、身高变矮、驼背、掉牙、活动能力下降、甚至发生骨折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日趋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05~2007年,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5岁,平均63.5岁;对照组43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48岁,平均64.6岁。经检验,两组年龄及性别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症委员会1999年拟定的《中国人原发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以骨密度值(BMD)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基本正常:BMD减少1%-12%;骨量减少:BMD减少13%-224%;骨质疏松:BMD减少≥25%。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诊断学》[2]确定诊断。症见肾虚、脾虚的病症表现。多见:腰痛、背痛、神疲乏力、头晕眼花等。

1.2.3入选标准

符合:骨质疏松:BMD减少≥25%.且具有中医诊断标准的。并排除有肝肾功能不全,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肿瘤等疾病。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予骨康方:党参10g、白术20g、茯苓10g、山药15g、生地10g、山茱萸10g、泽泻10g、丹皮15g、补骨脂20g、牛膝20g、骨碎补20g鸡血藤30g水煎服,头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两煎混合,分早晚服,日一剂。并口服:钙尔奇D2粒日两次,维生素D500U日两次;并肌注骨肽注射液4毫升日一次。

1.3.2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2粒日两次,维生素D500U日两次;并肌注骨肽注射液4毫升日一次。

1.3.3疗程两组均治疗6个月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进行指标观察。

1.4观察指标

1.4.1骨密度测量:以Apollo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两组腰椎(L2-L4)骨密度(BMD)改变情况。

1.4.2化验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和尿钙/尿肌酐(U-Ca/Cr)比值。

2结果

2.1疗效标准根据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专家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骨+生化指标改善,临床症状好转;无效:骨密度继续下降,生化指标无改善,临床症状无好转。

2.2统计学方法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疗程结束后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

2.3治疗结果

2.3.1两组治疗前后腰椎BMD比较,g/cm2(x-±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2两组治疗前后血ALP、血Ca、U-Ca/Cr比值的比较见表2

治疗前

治疗后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3结论

现代西医学[3]根据有关基础性知识疾患而将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约占90%,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Ⅰ),老年性骨质疏松(Ⅱ)以及青年特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多因为内分泌失调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身体废用,某些遗传性结缔组织病,营养不良等引起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或成骨能力减弱,导致骨吸收的速度快于骨形成的速度,最终使骨量养活,而发生骨质疏松。治疗多予雌激素和钙剂,疗效并不确切。而中医认为本病发病与脾肾两脏有关。《灵枢•本神》有“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痿论》有“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之说。肾主骨,肾虚致骨痿,“骨者,髓之府”,腰者,肾之府。“肾主骨”,“肾”与骨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若肾精不足或虚衰,则导致骨质疏松症(骨痿)的发生。脾主肌肉,脾虚致骨痿。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充养肾精,所谓“肾之合骨也,其荣在发,其主脾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肌肉丰满壮实,乃骨骼强化的力学保证。若脾气虚弱,运化不力,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而致骨痿,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气血不足,津液不布,肌肉削瘦,倦怠乏力,肢华痿弱不用而致骨痿。其病机为:脾肾不足、气血於滞:治以;补肾填精,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方中生地、山茱萸、泽泻、、补骨脂、牛膝、骨碎补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丹皮、鸡血藤、葛根活血通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具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介导的整体调节机制;补肾中药有影响垂体促性腺功能的作用,补肾壮阳中药的作用与其本身具有促进蛋白合成和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肾上腺皮质轴、胸腺轴等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关[4,5]。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也表明,补肾中药能显著提高骨矿含量和BMD,改善生物力学性能,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6]。补肾中药含药血清能抑制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活性,并能诱导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凋亡。健脾、活血通络的中药能提高消化系统对钙和蛋白质的吸收,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代谢局部微环境,应疗效更佳[7]。

综上所述骨康方可以提高骨密度,促进骨的形成,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延缓和治疗骨质疏松在。

参考文献

[1]刘忠厚,等.中国人原发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

[2]邓铁涛,等.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14-122.

[3]陆再英,等.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35-840.

[4]程栋,龙攀.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近况[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1):86-9.

[5]李峭峰,谭朝晖,谢晓青,等.中药骨补方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及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666-7.

[6]石印玉,詹红生,赵咏芳,等.补肾中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细胞学研究[J].中医杂志,2001;42(10):621.

[7]唐海涛,唐海,罗先正,等.骨疏康对成骨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