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养生法

/ 1

浅谈中医养生法

杜培俊

杜培俊(甘肃省宕昌县人民医院甘肃?748500)

【关键词】探讨养生方法、中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高涨,人们很想往健康长寿,特别关注养生保健。如何提高寿命已是大家常谈的话题。下面我就中医养生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同道们批评。

中医养生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一书,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理论巨著,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产生,是始于春秋战国直至西汉末叶,经过许多医家多次总结、修订而成,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全书贯穿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恒动观念为学术思想,以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为理论休系,并阐发了运用针刺治病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防重于治的现象以及摄生宗旨,探讨了五运六气与人类生命活动、疾病发生的一定关系。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医学说的渊源,辨证论治的准则,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它不仅是我国医书之祖,还是世界上最早有系统的医学巨著。而养生学就是它最早提出和倡导的。

养生就是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能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长生命的目的。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学习和借鉴。中医养生就是根据《内经》发展而来的。自己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就养生保健、延长寿命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飨同道参考斧正。

1顺应自然

《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养生首先应掌握天时地利及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并适应性地调节人的摄生活动。因为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做到主动顺应,适应自然。

2和谐统一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就是阴平阳秘,就是“和谐”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处理好健康、家庭、工作、事业的关系,做到心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这样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正气为根

正气是维护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不虚。”说明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

4养心为先

养心就是养情志,调整好情志是其关键所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正常的七情,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因此,应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因素,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做到勤动筋不动心,无私欲挂念,无忧无愁无虑,一生淡泊,静养心机,就像道家养生家天玄子所说的要做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从而才能达到延年益寿。

5重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足,供给充足,则脏腑功能强盛,运行才能正常,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才能提高人体的精、气、神和色泽容颜,以及常态化和年轻化。

6持之以恒

养生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要持之以恒,树立正确的态度。做到“四心”,即信心、专心、耐心、恒心。积极主动地把养生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养生生活化,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7锻炼不休

锻炼可以提高人体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通过锻炼、活动可促进和加速人体血液循环、脉络通畅、脏腑调和、功能正常、健康益寿。锻炼是无休止的,也要坚持不懈,做到生命不止、锻炼不休。只有这样,才能养生养心、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