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刘林

刘林(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内一科441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5-0321-01

【摘要】对一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采取休息、氧气吸入、心电监测、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溶栓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有序护理措施,使病人痊愈出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护理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痛、烦躁不安、大汗、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严重时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如抢救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合并一系列并发症,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2岁,工人。因突发心前区疼痛1小时入院,并向左肩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呼吸困难,遂急诊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96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35∕90mmHg病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史3年,间断服药治疗,门诊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镇痛、溶栓,扩张冠状动脉及纠正心律失常等处理,入院当天即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病人住院22天后痊愈出院。

2护理

2.1休息疼痛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向病人解释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范围,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并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让病人单独住一病室,护士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病人的干扰。

2.2氧气吸入立即给予双鼻导管给氧,流量根据病人的血压饱和度调节,氧疗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心肌氧的供应,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需求,控制心梗范围。

2.3心电监测病人入院后行心电图、血压、呼吸、血压饱和度等监测,以观察病人的心率变化以及ST、T波的改变,并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及血压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

2.4饮食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饮食宜低盐、低脂、易消化、产气少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每餐勿过饱。

2.5保持大便通畅向病人解释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嘱病人每日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适量温开水同饮,进食清淡易消化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适当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遵医嘱给予通便药物如麻仁丸、果导片等,指导病人不要怕弄脏床单而不敢床上排便,或因为怕床上排便而不敢进食,从而加重便秘的危险,病人排便时应提供隐蔽条件,如屏风遮挡。嘱病人勿用力排便,病情允许时,尽量使用床边坐便器,必要时含服硝酸甘油,使用开塞露。

2.6溶栓护理询问病人有无溶栓禁忌症,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观察病人用药后有无寒战、发热等过敏反应,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等副作用,使用溶栓后,应定时描记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询问病人胸痛有无缓解等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2.7病情观察急性期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并测量体重、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病人入院24小时内易发生心律失常,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心电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8心理护理由于病人病情重加之医生、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又进行心电监测,病人可出现恐惧或有濒临死亡的感觉,因此,护士应加强心理护理[2]病人胸痛剧烈时应尽量有一名护士陪伴在病人身旁,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病人的感受,向病人解释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主动关心病人,讲明心电监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而忙乱,以免病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2.9出院指导①积极治疗高血压等原发病。②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③指导病人遵医嘱服用B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降血脂药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④注意劳逸结合,病情进入康复期后,可适当进行锻炼,告知病人可进行小量、重复、多次运动如家务劳动、个人卫生、步行活动等,并适当间隔休息,锻炼过程中观察有无胸闷、胸痛等不适,一旦出现及时就诊。⑤指导病人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如遇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应采取简易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王万瑾.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增刊]: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