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对寒证的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灸法对寒证的治疗效果分析

周华涛

周华涛

(贵州省黔东南州中医医院针灸科556000)

【摘要】总结了中医的灸法治疗寒证患者的效果,主要是艾灸的用法和效果,认为中医的灸法治疗寒证患者疗效显著,减轻病人痛苦,得到患者的表睐。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301-02

灸法是用艾绒等各种药料熏灼体表一定的部位,以温热刺激,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机能,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疏散风邪、调和营卫等作用。灸法的适应证很广,一般以阴证、虚证、寒证为宜。施灸用的材料,古今均以艾叶制成的艾绒为主,故称“艾灸”。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机体机能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寒”是指疾病的性质属寒,或为外感寒邪引起的表寒证;或为寒湿痹阻经脉的寒痹证;或为阳气不足引起的脏寒证。寒证病人恶寒喜暖,面色苍白,手足厥冷,或是肢体冷痛、遇天气变冷时更甚。姜泥灸又称隔姜灸,具有温中散寒、宣散发表、通经络的作用。本科近几年来采用中医的灸法治疗寒证病人与其他疾病的患者,也有少数妇科病人,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本科经治的寒证患者4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2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

1.2结果艾灸法治疗寒证的方法经临床应用,方法简单,疗效显著,40例患者均治愈,治愈率100%,

为患者减轻了痛苦(有一位76岁的阿姨六月天气还要背热水袋),患者也很容易接受。本组病例大多是脊柱灸,一般都为两个疗程全愈。本组病例一疗程全愈有6例,两疗程全愈有20例,3~4个疗程有5例,余9例为其它灸法。病程越长所需治疗时间越长。

2.方法

2.1艾箱灸用成品艾条分成3~4厘米长节,用数节点燃后放入特制的小木箱里(有钢丝网作底),然后放在患者的患处,距离为使患者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如面积宽就多放箱子,注意要防止烫伤,一天一次,每次30~40分钟,10天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天,直至患者症状消失为止。

2.2直接艾条灸对那些面积小的患者适用,点燃艾条一端,拿着艾条另一端在患处的上方熏烤,距离为使患者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缓慢移动,要注意防止烫伤,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钟,直至症状消失。

2.3隔物灸(有隔盐灸、隔蒜灸、隔姜灸等)我科选用的是隔姜灸,姜有温补的作用。先把姜洗净,将鲜生姜切成厚约1~2分的姜片,用针点刺许多小孔,以便热力传导,上置艾炷,点燃施灸,一般灸至病人觉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此法适于患面积小的。或用打汁机把姜打成泥,然后把姜泥铺在患者患处,再把艾绒捏成炷后放在姜泥上(姜泥的厚薄为1~1.5厘米为宜),艾炷的密度左右前后都为3~4厘米一炷,然后点燃艾炷,注意防止烫伤。燃尽一次后没有余热时取走灰烬再放一次艾炷再点燃施灸,待烧尽没有余热后取走灰烬,然后取下姜泥帮患者擦净皮肤。面积小的每周2~3次,直至症状消失。

2.4脊柱灸(也属于隔物灸类)我科目前用得最多的就是脊柱灸,适用于全身寒症的患者。方法同上,把姜泥铺在患者整个脊柱的上方,宽度约12厘米左右,厚薄为1~2厘米为宜,艾柱的密度左右前后都为3~4厘米一炷,然后点燃艾炷,注意防止烫伤。燃尽一次后没有余热时取走灰烬再放一次艾炷再点燃,待烧尽后没有余热后取走灰烬,然后取下姜泥帮患者擦净皮肤。每周一次,四次一疗程,直至症状消失。如是冬天施灸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2.5温针灸方法为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2厘米的艾条施灸,直至艾条燃尽后取尽灰烬,再置一节艾条直至燃尽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的目的。注意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此法对肢体冷痛疗效好。

3.总结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寒症患者越来越多的现象逐年上升。目前西医治疗止证无特效方法,中医的灸法治疗此证疗效很好。灸法的适应证很广,几乎各科都有它的主治病证,一般以阴证、虚证、寒证为谊。在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选择中医中药治疗,中医的灸法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灸法不仅能治疗寒证,也能治疗其它病证,而且还有预防保健的作用。这种治疗方法没有副作用,既经济又实惠,很受患者欢迎。

参考文献

[1]杨甲三主编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针灸学》47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