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社会情绪传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自媒体时代社会情绪传播研究

曾婧婧

——以“约架”事件为例

曾婧婧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610000四川,成都

摘要:科技的进步为自媒体成为社会传播重要渠道提供了技术保障,自媒体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全面介入社会传播的大体系之中,但是在其传播速度快、时效性高、覆盖范围广的优势背后也隐藏着缺少把关人、信源不受控等缺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观察法等方法,以“格斗大师与太极大师约架”事件为例,通过推动舆论发酵的因素、受众心理分析、应急处理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自媒体背景下网络社会的情绪传播,对更好地制定应急处理机制、正确引导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媒体;社会情绪;舆论;约架

前言

对于社会情绪一词,学界并没有明确唯一的界定,有学者认为“社会情绪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情境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1]也有学者将其解释为“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具有动力倾向的核心要素,是一个群体和社会中多数成员共享的体验。”[2]

无论哪种定义,都强调了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共同体验,可见作为个体的公民在群体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把对社会情绪的探讨放入自媒体大环境下,探究自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情绪。

一、事件概述

2017年4月27日,网络上开始流传一段关于“格斗狂人徐晓冬20秒KO太极拳师雷雷”的视频,一夜之间点击量达千万,网络上盛传“搏击胜过武术”的说法。其实,两人在半年之前就有开始了约架,主要原因是徐晓冬在微博以及他自己的网络直播节目《冬哥辣评》上发表有碍中国传统功夫声誉的言论,于是“雷公太极”的雷雷与其争辩,后演变成约架,就有了4月27日在成都上演的这场号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真实的一次武术比赛”。“约架事件”本是一场民间个人与个人的“私斗”,最终却经过舆论发酵,话题上升到“传统武术不如现代搏击”的高度。

二、推动社会情绪发酵的因素

(一)自媒体时代的必然

“自媒体”(WeMedia)的定义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认为“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3]在传统媒介时代,受众基本上只能被动地选择媒体提供的信息,受众与媒介的传受地位基本是固定不变的,而自媒体时代使“全民记者”成为可能,这使得受众成为“用户”,体验感、参与感与亲近感让他们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但是把关人功能弱化、信源不受控、信息冗余等,各种为了博人眼球而“被”制造的事件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自媒体的可信度,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甚至会导致产生不良的社会情绪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粉丝经济有利可图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与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传统上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4]徐晓冬作为格斗选手参加比赛挣取奖金,同时他在手机APP“极斗”中开设名为《冬哥辣评》的视频直播栏目,在事件发生后他的粉丝数剧增,并且他本人在视频中称此事之后有很多人到他的拳馆拜师学艺,这便是他通过粉丝获得的收益。不得不承认在粉丝经济、注意力经济生效的社会,抓住“粉丝”就是抓住了生财之道,但是如何利用好社会情绪,为社会创造更多有益的价值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受众心理驱使

1.热衷于狂欢

“狂欢建构了一个‘颠倒的世界’,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戏仿,使生活由严肃的现实状态转入暂时的游戏境界中,人们忘却了阶级、等级和身份,在诙谐的笑声中获得自我的释放。”[5]

怀着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一旦有事发生“吃瓜群众”就搬起小板凳“围观”,在对此事评头论足的时候,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谨的调查与分析,就将自己的感性思考通过激烈的言辞传达出来,当他们的评论受到大多数人点赞成为热门时,他们便会颇有成就感。于是他们的意见好像成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沉默的螺旋便开始发挥作用形成社会情绪,并将这种来自网络狂欢的威慑力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去。

2.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6]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根据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进行分析。

日常生活中大众了解到的武术往往都影视剧中武侠剧中“飞檐走壁”、“无所不能”、“所向无敌”的刻板印象。而当徐晓冬作为一个颠覆大家刻板印象的人出现时,大众便会对此感到不安,无法相信现实与想象间巨大的差距,产生一种“受骗”的感觉,从而将此情绪归结到传统武术上去,这便会对传统武术的声誉及传播产生极大影响。

三、稳定社会情绪的机制

(一)及时监测舆论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对事件的解读或事件对受众产生影响按照逻辑顺序可以分为“认知、心理情绪、行为”三个阶段。[7]在受众接触信息时,首先应该对受众的心理认知进行预测;在网民产生心理情绪并且进行传播之时应该给予及时的检测、分析,及时疏导情绪;当情绪演变成为行为时,应该形成各方合力去化解事件矛盾。当然,网络时代的舆情监控要从预防到治理全面进行,更需要把关部门以及全体公民共同参与。

(二)权威信息及时发布

稳定社会情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放受众“知”的权利。当受众聚集成为群体时最需要意见的引导,无知则会衍生无尽的联想和猜测,发布权威信息为受众拨开迷雾是稳定社会情绪的定心丸。

信息的发布首先要求权威机构按照先新媒体再传统媒体的顺序进行,抓紧时间减少负面影响的扩散。其次要先发布消息再详细进行解析、先主流媒体再全面覆盖。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播的态势,也改变了舆论发展的态势,媒介与社会相互作用、共同变化。社会情绪既作为社会问题的放大镜,也作为监视器为我们敲响警钟。随着网民群体的扩大、自媒体用户的增加,对自媒体时代的社会情绪监测和疏导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媒介、受众与社会等多方面控制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引导舆论走向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行芳.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及其应对[J].新闻爱好者,2011,12(上半月):36-37.

[2]王俊秀.社会情绪的结构和动力机制:社会心态的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45(5):55-63.

[3]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006(2):134-138.

[4]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8.

[5]王虎.网络恶搞:伪民主外衣下的集体狂欢[J].创作与评论,2006(6):59.

[6]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2:243.

[7]朱玉华,辛旺.浅析热点事件中网民行为与心理—以安徽芜湖女大学生坠楼案为例[J].现代交际,2016,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