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的巨大动力——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学生成长的巨大动力——阅读

冀洪梅孙健刘昕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镇中心小学157513

摘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适量的阅读,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而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阅读还具有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及培养创造精神的作用。

关键词:学会读书方法推荐优秀读物

领悟文章内涵背诵好词佳句

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如果学生仅仅靠语文教科书上每学期学的二十几篇课文,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但由于阅读数量的不多,训练时间也不够,语文水平地提高就比较慢。因此,我们不要把精力只放在课堂上,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适量的阅读,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阅读还具有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及培养创造精神的作用。

一、掌握读书方法,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钥匙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要多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教给学生速读法。还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写法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项:作者、内容简介、精彩片段、好词佳句、感受。对于学生的读书笔记,老师都要定期检查,以督促学生读和写要坚持下去,为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不是因为课内的学习,这些好学生读书量特别大,他们获得的知识面很广,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在课堂学出来的,功夫都在课外。而且他们都特别会读书,认真写读书笔记。

二、推荐优秀读物,是教师教好语文的捷径

现在有很多学生并不是没有阅读。但是,一些学生不去读优秀书刊,不去读名著,也不去读诗和散文,而是女孩在看爱情书刊,男孩子看侦探小说,还热衷于卡通,漫画等等。他们说名著读不进去。阅读的目的也不明确,很盲目,很随意,没有针对性,下无效工夫,是现代学生阅读的最大毛病。这就是导致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思想,语言不规范的原因,尤其是受到很多不健康书刊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要做好课外读物的推荐工作,为了便于教学,凡教材上节选下来的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读全文。通过阅读全文可以更好地来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地来认识人物形象。还可以在学习某一作家的一篇作品时,再推荐与之相关的这位作家的另一些作品或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领悟文章内涵,是学生培养想象力的依据

“领悟”就是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悟既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朗读来体验的。只有通过阅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有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没有领悟能力绝对提高不了语文学习成绩。悟是要悟出文章的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人的悟性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培养出来的,通过一点点启发才能得出来的。比如观察秋天的树叶有什么变化,观察之后还要准确的表达出来。而准确表达就要有描写秋天的词汇,不然,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通过观察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也跟着提高了。写作文还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没有联想和想象写不出作文。可有的学生阅读那么少,不去想象,也不去思考,哪能培养出能力来呢。因此,提高语文成绩就必须加大有效的阅读量。

四、背诵好词佳句,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源泉

不会读书哪能写文章。读书要读出内容、读出感悟来,知道文章哪地方写的好,这样自己在写作文的时候就知道该如何取舍了。没有在阅读中掌握的大量的词汇,写作文吃力那是一定的。因此,培养学生写作文须有模仿阶段,在模仿中去创新。没有模仿,就写不好作文。同时,我认为背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但这种背诵不是背文章分析之类,而是背诵经典原文的片段。那些好的古诗、词、文言文背上个几十篇,好的文章再背一些,写作一定会没问题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理儿。

因此,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最根本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养成了我们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好习惯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如果一个孩子有读书的良好习惯,有和别人交流的好习惯,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哪能不好呢?

就让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家长都来引导孩子们去和贤人、哲人、伟人、智者、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吧。让孩子们从读书中汲取极为丰富的理论、思想、文学、艺术的营养吧,去领略作者不凡的气质、风格、品德、人格,从而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将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掌声》教学设计

《掌声》是科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女孩内向而又自卑,总是默默地躲在角落里。可是有一天,她成了众人关注的目标,她惊慌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就在她尴尬难堪之计,是温暖的掌声让她有了自信,从此开始了她新的人生。《掌声》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它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尤其是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它带给了英子什么力量,让英子内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都需要学生细细体会。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成英子,认真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感悟到掌声的温暖与力量。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鼓励。

3、深入了解人物内心变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悟掌声对英子的作用及她前后内心的变化。

2、难点:抓住文中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内心想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英子

1、同学们,你们得到过掌声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得到的?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2、有个叫英子的小姑娘,老师请她上台讲故事,她却犹豫了一下,然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走进《掌声》一课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走近英子

1、出示读书方法:

第一遍可以读得稍微快一些,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遍的时候,要慢读,并把生字、新词画出来。

第三遍的时候,把难读的、难懂的、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实践读书方法。

3、师生共同检查生字,解决疑难字词。

4、初读课文后,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对比研读,了解英子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和第四段,看看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课件出示原文:“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是啊,英子多么孤单,她没有朋友,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

四、品读课文,拥抱英子

1、是什么经历改变了英子,让她走向开朗,走向自信?

2、同学们,一阵掌声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想体会文章的内涵,一定要精心的去读去想。让我们一起来细细的品读第三段。

3、当老师叫到英子时,她在犹豫什么?(想象英子的内心独白)

她当时是怎么想的:

4、想到这些,她的眼圈红红的。你能把英子的内心读白读出来吗?

5、指导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读出来。

6、在掌声中,英子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虽然她的走路姿势没有变化,但英子还是原来那个英子吗?不同之处在哪?

五、师生共同归纳掌声的内涵

读了《掌声》这一课,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掌声陪我们快乐地成长,自信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