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善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3

善读,善问

赵美英

——引领孩子走进语文课的预学

赵美英浙江省新昌县青年路小学312500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善教善导,主动发展”,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与能力,才能使他们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即使是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一样可以自主地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因此,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预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学生个体有效获取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地组织预习,是学生新的认知、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对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从小学语文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得到启示,学生的学习更是一样,若能善读、善问、解决了若干个问题以后,对于文本的疏理、知识的获得自然成为一件易事。

一、认知预学,激发兴趣

1.从现状看,大多数孩子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至于根本没有预习的意识,更没养成预习的习惯。对于老师安排的这一项作业,也就流于形式,非常被动地应付这一流程的检查,如简单地在课本和相应的资料中留下些记号,类似于给自然段标个号,简单划出几个生字、词语。乃至于在预习检查中,发觉不少孩子对于字词学习依然存在很大问题,简单检查其对课文大概内容的了解,完全是一概不知。这样一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无疑成了一句空话。由此,引导预学,更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认识预习的种种好处,给学生以动机与方法,使课前预学环节落到实处。

2.预学能让孩子对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一个相对的认知,在上课前有所发现,并能适当做好查漏补缺,就可以有效扫除学习中的许多障碍,为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垫定一定的基础。

3.由于课前的预学安排,学生对于新学习知识的难易度有了预先的梳理,对于听课内容有更好的把握,选择性更强。对于课堂学习中需要加强理解与消化的难点与重点,有选择地做好笔记的重点,一堂课的学习自然也做到了心中有数。

4.预学中,浅而显之的内容已然心中有数,带着问题与疑点听课,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这样,疑惑易解,使得课堂学习轻松、有味,整个学习过程显得主动、高效。

最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预学练习,使自己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能满足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终身受益。

二、重视预习指导,因个体而异,循序渐进

从许多学生没有预习的意识,更没养成预习的习惯的现状看,教师在指导时绝不能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要给出具体、有效、富有个性化的操作策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指导:

1.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的确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读书是一种很重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读书的技巧,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浏览式阅读。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可以快速地默读浏览单元的重点、要求。学一篇新课文,通过浏览,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对于自身一读就能理解的和读中存疑、不易读懂的相关内容,作一个系统了解,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2)声情并茂,有声朗读。通过朗读能培养孩子的语感,通过朗读体会语句的情感。好的文章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从而受到感化、熏陶。

①可以通读全文,通过流利的朗读培养语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②可以读读文中出现的一些新词,即使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对于一些新出现的词语也要通过诵读来咬准字音。

(3)多次回读,体悟含义。对一些精妙的句段,如排比句、反问句,一些有含有特别符号的句子,如“!”“?”“——”“……”等,通过反复诵读,尝试理解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本上写上“旁注”。预习中,要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如好词用“△”标出;借助近义词、反义词帮助理解的,分别在其词语上方写上其近反义词,加上简单的符号标注以减少文字说明,如加“()”表示近义词、加“〈〉”表示反义词等;好句用“____”划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在旁边打上“____?”等。此外,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5)拓展性阅读。预学中,为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适时、适度地查阅背景资料,使得预学中的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他们走进文本、了解文本多了一分兴趣,也加深了一分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孩子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如学习王安石的《泊船》:“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学生质疑:“既然王安石那么想念家乡,而他现在只与家乡一水几山之遥,为什么不回家看看呢?”

原来,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曾一度受到重用,进行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但新法的推行十分困难,王安石原本就淡泊名利,由此对官场生活产生了厌倦,请求辞官罢相。于是寄情山水,徜徉其中。朝廷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1705年春,神宗下诏令他复相。然而,王安石的这次上任是很勉强的,上任后不久再度罢相,过起了隐居生活。《泊船瓜洲》是王安石在这样的背景中写的一首诗,诗人远未到达京城,家乡还没有从视线中消失,内心就已经萌生了回家的念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叹息,其中饱含着对仕途的担忧、对新法前途的忧虑。

如果学生对这一背景有了相对的了解,其中提出的质疑也就迎刃而解了。

2.善问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常的语文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大多数情况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长此以来,学生就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就等着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再去思考,才进入角色。因此我们要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问题意识,知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该是自己实践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学中,教师要做的是给足预习的时间,鼓励学生有问、敢问、善问;并把他们发现的问题及自我解决的程度引进课堂,共同探讨,保护积极性。

(1)初读,问字问词问句子。初读课文,问问自己是否比较有把握地读准生字,相关的多音字的音节;问问自己是否能准确流利地读好课文,问问自己是否比较清楚地把握一些新词的理解。碰到有怀疑的,主动查阅字典、相关的工具书,解决问题。其次,问问自己是否有读不明白的句子、含意深刻的句子。如读到《真理诞生于一个问号之后》中:“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地发问,不断地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的真理。”其中的“?”“!”又指什么呢?如果能给自己提个问题,并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也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2)再读,问对课文主要内容知多少。课文主要写谁?事情的经过、结果怎样?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这个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有难度。因为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由此,需要他们综合运用日常老师指导的一些方法,加以实践运用,如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重点突出法、句子摘录法、六要素串连法等。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是孩子们先认真阅读、分析理解、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概括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互相结合运用,才能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三问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意图是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文章表达自己内心怎样的情感?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而有的则不明显。高年级学生,对于基础相对好的,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加以思考,如寻找主旨句、把握关键句、联系写作背景等体会文章表达的主题。也许还可以问自己更多的问题,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4)四问写作特色。读完课文,你觉得有哪些写作方法是你喜欢的?如: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文章的首尾有什么关系?表达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为了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或修辞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

(5)五问读完文章自己还有哪些收获。文章精彩在哪儿?哪些句段是你特别喜欢的?为什么?美美地读一读,勤于积累。文章留给你什么启示?

(6)多向提问,探讨交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针对自己的问题与同学、老师、家长探讨交流,在不断发问中解决自己的问题,达到预学的良好效果。

三、完成预学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在这一系列预习习惯的养成中,教师尤其要激发孩子的兴趣,保护们的积极性。“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认真完成了预习,教学中要通过检查、交流、评价,让孩子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健全的评价机制会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动力、培养兴趣。相反,如果没有检查,缺少评价,得不到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失去预学中主动探索的动力,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

1.自我能力的评价。

学习相对困难的孩子,可以选择以上预学方案中“善读”“善问”等3项内容安排预学,达到自我满意的状态即为预学评定为“优”。

处于中等水平的孩子,可以选择5项及以上的内容安排预学,达到自我满意的状态,预学评定为“优”。

学习相对优秀的孩子,可以根据以上内容,选择7项以及更多的内容,加以思考、追问,达到自我解决更多的问题,实现更佳状态的自我评定。

2.共同评价。

把预学引进课堂,孩子根据自身的选择与自学情况在班中进行交流回报,由大家对他预学态度和预学结果给予肯定。

“态度胜于能力。”科学合理的评价重视整个学习过程,也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由此,评价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信心等方面作出肯定评价。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根据自身的不同层次,在学习语文中如能逐一尝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阅读,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追问,不断地通过阅读、思考、查阅资料解决一些问题,并能将自己尚不能读懂的、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以求进一步学习,与同学、老师探讨交流,如此,孩子学习兴趣更浓,课堂上的目标更明确,注意力更集中,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2。

[2]徐秋芬对小学高段语文有效预习的建议.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3]邵银华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尝试.小学语文教学:2004,01。

[4]耿红卫叶圣陶的导学自学教学思想探微.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