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激活思维提高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品味语言激活思维提高素养

陈伟锋

关键词:品味语言;激活思维;提高素养

作者简介:陈伟锋,任教于浙江省诸暨市浣纱中学。

一、关系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人际关系中信息的传递、获取,其主要通道就是语言。可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品味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生活、工作的质量。一般来说,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理解、组合、辨析、欣赏品味等不同层面。现代社会,通讯传播迅速发展,弱化了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即文字表达能力逐渐退化,语言贫乏,方法简单,用语粗俗,欧化、港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快餐式的通俗作品,更使我们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现实和任务都告诉我们,品味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急需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实行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其核心是开发学生思维,不论是求同思维还是求异思维,都是当下的学生普遍不足的,有哪位认知水平、阅读兴趣、学习习惯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原因,不少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不愿思维不会思维,以记忆代替思维,把学习当作往“容器”里放东西的过程,而不是思维过程。效率低下,不会揣摩品味语言,不会很好地运用祖国语言,语文素养当然也得不到提高。

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言教学来展开,因为一篇文章,哪怕是用很陈旧的方法(事件过程、人物性格、意义)去分析,也始终离不开段落结构、具体内容、写作方法等;离开了语言的分析品味,这些分析就只能停留在“教师分析——学生接受”这一层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地思考,自然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的结构、内容、写作特色。因此,激活思维必须借助语言品味才能实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被理解创造的心理过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品味语言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实现,思维训练又必须借助语言的品味揣摩才得以落实。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二、方法

1.联系全文,来理解模糊性语言在表述内容上巨大的包容性特征,激活学生思维

文学性语言历来讲究“一字传神”,有“一字千金”、“一字师”等佳语。其原因,往往是作者殚精竭虑,终于觅得能体现其内容精髓、神韵,刻画事物特征的词。含蓄的语言,增大了语言自身的张力,触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加了文章的耐读性,从而有利于读者在较深的层次上理解文章。这些模糊性语言之“语焉不详”,不是词不达意,而是有意不达,如同书法作品中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空白,有意无意造成一种亦真亦幻、虚实有间的境地。要理解之,就必须积极思考,联系文章整体,才能领会其妙处和魅力。

例如七年级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我们在按照常规,利用“研讨与练习”,“爸爸的三句话和文中哪三件事相照应”以及重点阅读“英子去上学以及参加毕业典礼后急着回家两部分”把握文章主题,但是如果这样分析文章,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最多只停留在内容的筛选上,不妨抓住两个重要的句子,两个重要的词:

(1)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

(2)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两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左看右看”?“爸爸看着我穿上”中“看着”一词可否去掉?显然,爸爸是在思考和寻找合适的工具来教育英子,既要教训英子从此好好读书,不再犯类似错误,又不至于伤害英子的心灵和肉体,“鸡毛掸子”成了最合适的工具,一个“严而有格,爱而不宠”的严父形象就跃然纸上。另外,“看着”一词中所包含的爱意,可以说是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教师也没有必要下定论。提问题的目的,不在于统一答案,而是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细致地品读文章,联系课内课外、前后段落,透过语言表层理解其深层的含义,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爸爸“严父”兼“慈父”的形象。以若干关键词句为突破口去整体把握感知文章,不同于一般的交谈,而是在积极思维的作用下,文字所传递的信息的接受、反馈、筛选、取舍的具体思维过程,语言不仅仅是内容的显现形式,更是思维的驱动器。

2.联系生活,巧用推理,来理解暗示性语言的表达效果

有些语言,粗粗一看,似乎远离文章主旨,或作用不大,但中国文学,如同诗画一般来追求“意内言外”、“韵外之致”的美学境界,那些看似旁路的语言,或是作者考虑文章风格的匀称和谐,或是考虑在不经意之间用力,给读者增加阅读趣味,这就是语言的暗示性,其特点是不直说、多说,而是旁谈、少说,从而使文章更含蓄而有韵味。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而是兴致勃勃地阅读,借助生活经验推理思考,体会其内在妙处。

如八年级上册《老王》一文,开头第一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既然是“我常坐”,那么“他蹬,我坐”不是废话吗?还有“我们说着闲话”可以改成“我跟他说闲话”吗?其实这正是作者杨绛善良和平等观念的体现,她是多么不忍心坐又老又是田螺眼的老王的三轮,但是实在找不到有更好的方法帮助他,而又不伤他的自尊心,同样,“我跟他”体现了作者无意之中流露出来的优越感,而“我们”则从骨子里看出作者一颗平易善良的心。如果作者一开始就直接把对老王的同情之情表现出来,就会显得突兀,与全文也很不协调。这样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才能理解其语言之美、人性之美。

有些暗示性语言,看似十分平常,似乎不必深究,但如果联系实际生活,就会发现其实作者另有深意,这些语言在生活实际及文章整体的观照下显得特别有深意,故其表现力大大增强。如《变色龙》中第八小节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这是谁家的狗,去调查一下)打个报告上来!”

显然,奥楚蔑洛夫完全是在众人面前小题大做,这种看上去在现实生活中不合情理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表现了人物刻意卖弄、虚张声势、盛气凌人的可笑性格。这些生动的语言,就像一个显微镜,把意味深长的细节夸张放大,给积极思维者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教师如果能激活学生思维,透过语言的表层而切入内核,语文课堂必将成为许多学生的精神大餐。

3.通过语言比较,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语言的暗示性,还体现了文章的隐性构思,同样的若干个句子,放在这里是这个意思,换一个位置,就会有“含不尽之于言外”的妙用,增添了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如八年级下《春酒》一文中第二节的一句有关母亲的语言描写:“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的说。

不妨提醒学生思考:“母亲总是得意的说”一句如果放在直接引语之前,表达效果有没有差别?让学生去思考、讨论甚至争论,毫无疑问,放在后面,更能表现母亲在请大家喝了春酒,得到大家赞美之后,一种掩饰不住的“得意”,母亲那种温柔善良跃然纸上,而毫无张扬炫耀之意。

品味语言,也不能忽视词的比较,这不仅因为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更因为造词、练词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如:“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一句中“横跨”一词可否改成“坐落”、“建造”?从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这一点考虑,无疑“横跨”一词才更能体现赵州桥雄伟的特征。

语言的品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总之,我们如果在课堂上始终注重于无疑处设疑,通过品味语言激活学生思维,另一方面又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语言”、“思维”互为依托,各有突破,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世岸.浅谈品味语言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教育,2008(10).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浣纱中学

邮政编码: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