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青少年网络成瘾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及效果

马瑞晨梁路

马瑞晨梁路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要】目的:分析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方法,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心理门诊收治的8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CIAS评分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的CI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网络成瘾青少年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认知行为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320-02

为了分析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心理门诊收治的8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心理门诊收治的8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网络成瘾诊断问卷(Beard修订)调查明确[1];②由心理医生进行诊断性面谈明确诊断;③青少年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4例;年龄11~19岁,平均年龄15.84±3.75。研究组中,男性35例,女性5例;年龄13~20岁,平均年龄17.02±2.95。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构建治疗关系,启发治疗动机

通过调查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访谈记录分析其缺乏求治动机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下:①无法接受网络成瘾是一种病态,给予定向治疗,使其了解上网成瘾的相关知识;②对于心理治疗不信任,给予积极关注,发掘其优点;③认为遭受挫折时可以通过上网来逃避,帮助其重塑希望;④通过上网可以争取权利或对付父母,通过共情及改善家庭关系的方式进行处理;⑤网络可以满足某些需求,给予生活情景练习进行处理。

1.2.2认知技术

(1)识别负性认知:通过回忆方法对以往出现的消极思维进行识别,或产生消极思维时将其产生情况记录下来。(2)检查证据:收集对网络成瘾反对或支持人们的想法证据,以对其不适应认知进行检验。(3)识别情绪:通过情绪表或情绪卡片的方式对特定事件进行事儿别,以对负面情绪进行认识。(4)自我暗示:在抵制上网诱惑后给予自我鼓励。(5)提示卡:将自身的愿望、激励语言制成卡片,随身携带。(6)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方式提高对不适应认知进行认识。

1.2.3行为治疗技术

根据网络成瘾者的行为特征施行以下行为治疗技术:(1)行为契约:青少年与家长通过交流制定合理的上网计划表,共同监督和遵守,并在达到目标后给予适当的奖励进行鼓励。(2)行为强化:按照青少年戒网瘾的进展、新目标的施行及适应性行为的进步给予相应的奖励。(3)行为消退:通过体育活动及娱乐活动等方式减少上网时间,降低互联网的刺激[2]。(4)反向实践:打破常规后构建性的时间计划表和新的网络使用方式。(5)放松训练:通过想象放松法、肌肉放松联系及深呼吸放松法来缓解患者无法上网的不良情绪[3]。

1.3治疗流程

研究组对象采用以上认知行为治疗方案进行干预,60min/次,1~2次/周,治疗2个月。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

1.4评价标准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网络成瘾倾向越大。

1.5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x-±s)进行表示,当(P<0.05)时,代表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的CIAS评分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的CI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治疗前后的CIAS评分对比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研究组4049.84±10.2138.14±7.95

对照组4047.34±6.8347.29±5.87

t1.28725.8559

P0.20180.0000

3.讨论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化时代的逐渐进步,网络成瘾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网络成瘾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对网络成瘾青少年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效果已获临床认可。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研究组施行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案涉及了青少年缺乏求治动机的原因、情绪、非适应性认知、行为特征等4各方面,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4]。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CIAS评分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的CI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网络成瘾青少年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锦涛,刘勤学,邓林园等.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6):641-647.

[2]刘映海.体育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6):483-488.

[3]房超,方晓义,申子姣等.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35(1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