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临床诊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8
/ 1

脑转移瘤临床诊治探讨

肖增华黄国芹

【关键词】脑转移原发病灶误诊误治

脑转移瘤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临床诊断中易与脑血管病相混淆,造成误诊,延误原发病灶的及时治疗。现对我院1998年3月~2008年10月期间收治确诊的36例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3岁。均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为主诉就诊。

1.2临床表现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首发症状就诊,其中头痛伴恶心、呕吐26例,单侧肢体活动不利11例,意识障碍6例,语言障碍7例,精神异常3例,癫痫3例。体格检查多有相应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和视乳头水肿。入院诊断为脑血管意外23例,脑胶质瘤8例,脑膜瘤3例,垂体瘤2例。从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为1~45天。

本组36例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辅助室检查或手术证实均确定为脑转移瘤,经进一步检查确立原发病灶。

2结果

36例患者中21例确定诊断为肺癌(中心型肺癌13例,周围型肺癌8例);6例确诊为乳腺癌;3例确诊为直肠癌;3例确诊为胃癌;1例确诊为肾癌;2例因患者原因未进行多方面检查,不能确立原发病灶。本组患者曾有多次就诊于神经内、外科,心血管

科,曾被误诊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相应系统症状体征,或治疗效果不佳,进行全面的系统检查与手术治疗证实,最终确立原发病灶诊断,经统计本组患者从就诊时间到确诊原发病灶时间为3~65天,平均时间为9.6天。

3讨论

3.1脑转移瘤与脑血管病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脑转移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亢进,导致血栓形成,易与脑转移瘤并存,在CT检查时脑转移瘤与脑梗塞均表现为低密度灶;脑转移瘤内外血管极易破裂出血,使CT表现为高密度灶,又与脑出血影像很为相似,上述情况致使在临床上脑转移瘤与急性脑血管病变极易混淆,是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

3.2通过本文总结脑转移瘤原发病灶发生肺癌转移为多见,分析其机制是因为肺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加之呼吸运动、咳嗽引起胸腔压力的改变等因素均可促使肿瘤细胞经肺静脉至左心室进入体循环,再经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至颅内,形成瘤栓阻塞血管发生缺血性痉挛而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瘤体迅速生长,中心坏死液化,使脑水肿加剧,位于侧脑室及中脑导水管附近的转移瘤可影响脑脊液回流,形成恶性循环致颅内压持续增高,部分患者可形成多发性转移灶。

3.3通过本文分析脑转移瘤诊断与原发病灶的寻找应遵循以下几方面:(1)流行病学方面:恶性肿瘤与脑血管病是我国人群

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年龄多为40~65岁,本组平均年龄为53岁,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和心脑血管疾病者居多,在流行病学方面两病有诸多相似之处。(2)症状、体征方面:脑转移瘤多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多有相应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和视乳头水肿。(3)诊断方面:脑转移瘤的诊断主要依靠颅脑CT,但是其CT表现无特殊性,与脑原发肿瘤CT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低密度影像;脑转移瘤易误诊为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肿、出血、坏死、囊变以及引起的占位效应常是肿瘤及脑卒中的共同病理过程,肿瘤内外出血时,CT表现为高密度影像,难以和脑出血区别;脑转移病灶常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可无肿瘤所见,位置也常波及灰质、白质交界处,加之肿瘤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增强,易导致血栓形成,癌栓也可引起脑软化,与脑血栓形成相似;当CT增强后脑转移瘤可表现为不均匀增强,与陈旧性脑血管病较难鉴别,因此,临床医师对年龄大于40岁的中老年人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首发表现就诊患者,在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同时,应与脑转移瘤相鉴别;在治疗中要仔细观察治疗反应,当未达到预期效果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应重新考虑其诊断的正确性;如有脑部症状出现伴有消瘦、癫痫发作或发展迅速的肢体无力,应高度怀疑脑转移瘤的可能。当脑转移瘤诊断确定后,应按其来源规律积极寻找原发灶,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53.

[2]孙燕.内科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4-505;644-645;965-966.

[3]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