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参与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参与学习

贺伟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贺伟

【中图分类号】G566.14【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085-02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的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背景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但它有别于“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侧重于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参与学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了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的重视,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研究的成果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彰显时代发展最靓丽的光环。

一、创造条件,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使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要求这两者之间从矛盾走向同一,使教与学从对立走向和谐,和谐之日,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发展之时。多少年来,人们都在苦苦的寻觅,矛盾从对立走向同一,需要一个中介,它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同时也包括教学背景的支持,怎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呢?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撇开其它的因素,笔者单就“创造条件,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今天的学习一定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影子,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或者在前面的学习中找到这样的基础,今天的学习是曾经学习的延续。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组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精心创设教学背景,激发学习的兴趣,使背景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条件,以积极的态度走进学习活动。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结合本地方的特点,时下正是脐橙丰收的季节,(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课件出示一张张脐橙丰收的画面,师说:眼下正是脐橙丰收的季节,黄橙橙的脐橙挂满了枝头,这丰收的景象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勤劳的橙乡人们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远方到来的客人。小红摘了15个脐橙招待客人;小明摘了23个脐橙招待客人。(课件分别出示15个和23个脐橙。教学背景与教学内容衔接)如果5个脐橙装一盘,那么小红摘的脐橙可以装几盘?小明摘的脐橙最多可以装几盘?(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新课导入自然、流畅)

教学的效果表明,由于情景源于学生的生活,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抽象的数学里出现,唤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待教师的问题提出,在背景条件的支持下,学生以积极的、迫不及待地学习状态解决了问题,正确回答出“小红的脐橙可以装3盘,小明的脐橙最多可以装4盘”,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的回忆,“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为紧接着学习竖式除法的书写格式和有余数的除法创造了条件。它不容置疑的验证了当教学背景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准备作用下,对新知的探究、理解、掌握已经是顺理成章,犹如探囊取物,难道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智慧的课堂?难道说学生的智慧之旅不是从这里开始吗?

二、激活已知,为迁移做好铺垫

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具体的背景下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通过背景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问题上升到数学的高度,才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围绕“15个脐橙,每盘5个,可以装几盘?”和“23个脐橙,每盘5个,最多可以装几盘?”两个问题,先是学生口答,“15个可以装3盘;23个最多可以装4盘”,然后提出怎样列式呢?在课件“分”的辅助作用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求一个数里有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分别列出算式“15&pide;5,23&pide;5”。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之后,首先根据“15&pide;5”得出“15&pide;5=3”进而提出,在这以前我们能够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那么用竖式怎样计算除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自此,教学自然,流畅地从已知导入到新知,拉开了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帷幕。它清楚的表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学的责任在于将已知激活,遵循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并纳入到一个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流程中去。

三、旨在探究,教与学相辅相成

新的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学习过多的沉溺于机械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提出了要大力提倡探究学习的要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反对接受性学习,反对教师必要的讲。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全新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该讲的必须讲,而且要求讲得清楚,讲得到位。使教师的讲成为启发、点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先导。紧接上面的教学,教师按15的顺序给学生清楚地讲“15”是被除数,15,“”表示除号,“5”是除数,“”表示等号,,“3”是商,它表示3个1.所以要与被除数的个位“5”对齐,,这里的“15”表示分去了15个,它是3与5的积,,分去15后,没有剩余。这个环节突出教师的教,通过讲让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竖式除法和竖式除法的书写格式,为下一步探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也为比较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点确定了参照物。正是由于有了教师的教,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和竖式除法的书写格式,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试商的方法,因为3乘5等于15,所以15除以5商3。这个以教师的“教”为主的学习过程,无论从书写格式,还是思维方式都充当了学习“23&pide;5”用竖式计算的先行组织者,创造条件,真实的体现了教师的“教”着眼与学生的“学”。那么接下来学生怎样学呢?立足于学生探究学习,教学要求学生用竖式独立计算,待学生完成之后,计算在充分肯定成功探究的前提下,在质疑问难时突出两个问题:一是比较与两个算式,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二是为什么商“4”,你是怎么想到的?前者在比较中掌握在计算除法时,除到最后,还有剩余,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并板书课题;后者旨在理解算理,因为4乘5小于23并接近23,所以商4,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四、追求有效,建构认知强练习

教师有的放矢的“教”,学生卓有成效的“学”,是一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并不等于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教学的实践证明,此时此刻,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试商的方法还处于感知的阶段,新知还在游离,原有的认知结构还在调整。怎样才能在调整中内化新知,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教学要把加教师“教”、学生的“学”延伸到课堂教学新的阶段,围绕教学的重点,追求目标的达成,提出质疑,突破难点,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感知上升到理解。先总结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提出“为什么不商5?”和“为什么不商3?”两个问题,问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背景,问题为学生深入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因为每盘装5个,装5盘需要25个这里只有23个,还差2个,所以不能商5”、“因为每盘装5个,3盘一共只装了15个,还剩8个,还可以装一盘,所以不能商3”,这样,就在质疑中,有效的促进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并运用方法完成“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改错”、“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等练习,在练习中把新的认知系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