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的出路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中职学生的出路与思考

徐秀琴

徐秀琴(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甘肃山丹734100)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12-095-0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职业学校在我国经济腾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实用型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可谓空前,从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指导性文件来看,国家就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广大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人生理想教育,弥补了他们因无望考高中无望考大学而造成的心灵伤害。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普通高中也在扩招,再加上家庭经济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多数学生和家长排斥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处于高中录取分数线边缘的那些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不惜伤面子掏票子弯身子走路子,千方百计要让考不上高中的学生上高中。要让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考大学。这样,于学生而言,生活的希望大于理想,因为上了高中就有希望考大学,至于考什么大学,不敢多想。于家长而言,生活的理想大于希望,因为只要孩子上了高中就能够考大学,至于考什么大学,可以设想。

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古到今,读书是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社会存在人才市场的"高消费"的问题,家长和学生崇尚"学历本位",鄙薄职业教育,只希望奔学术性大学的"象牙塔"。说什么研究生柔韧有余,本科生一步到位,专科生聘者寥寥,中专生无人问津,不少用人单位在用人规格上表明要"专科以上",在实际录用时,专科生大多被排斥在外。学历越高,工作环境越好,收入越高;学历越低,工作机会越少,被用人单位挑来挑去,得到的收入和报酬越少。尤其是中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最弱,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如履薄冰。

这样,能够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这种无奈之举的背后包含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事实,学生可能是学习成绩太差,可能家庭贫困,可能是单亲家庭,可能是初中时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过早地踏入社会于他们的年龄、能力、经验而言可能会是不堪承受之重,无奈的情况之下,就选择上职业学校。他们上了职业学校之后,给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难题是可想而知的。职业学校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成绩差的提高动手能力;家庭贫困的国家救济,学校救济,并且教会他们自强、自尊、自爱;单亲家庭的给予他们爱和温暖,让他们感到人间自有爱和关怀;问题学生给予他们较多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找到生活的支点和希望的存在,尽可能地使他们游离于滋事的边缘,静下心来考虑自己的未来。

事实上,职业学校要通过这些人才作为学校的生动教材来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尊重,太难了。原因不在于职业学校本身的教育问题,而在于社会对于学校的期望值偏离了学校的承载能力。许多应该是政府部门化解的矛盾也由在社会机构中处于弱势的学校来承担,比如说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本身是人事和劳动部门的工作,但是家长和社会认为这是学校的绝对责任。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家长和学生对于自己就业的满意率。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远赴长、珠江三角洲就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饮食习惯,文化差异都是决定学生能否就好业,就稳业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就是学校活的广告和窗口,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回家,然而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淹没了多少人辛辛苦苦创造的成绩。这是被家长和社会不理解的问题,也是职业学校的领导大伤脑筋而又想不出个万全之策的最现实的问题。

因而,困扰职业学校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我认为,政府对此应当担当重任,而不能让学校处于招生--就业两难的境地而孤军奋战。政府应当通过一种规范的就业渠道,促进更多的职校生稳定就业,减轻学校因促进就业的薄弱能力而带来的招生压力,让中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规模的发展上,把更多的资金花费在教学设备的设置和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上,不为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这两大难题而费心,从而使中职学校抓住机遇,又好又快地发展,真正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于国家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