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吴鹏飞

——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思考

吴鹏飞广西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中学535000

一、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为了提高作文分数,学生压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迷失了自己的思想,丢掉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纯真个性,说着大而空洞的假话,唱着大而无当的高调,套用俗而陈旧的套路。天真烂漫的学生会写出如此不符合年龄的话语,说出这些言不由衷的大道理。“安全大于一切”教育“三令五申”,把作文教学的圈子局限于教室,教学方法也只限于纸上谈兵,凭空设计。学生连最起码的实践活动也抹杀了。

现代社会“笼子式”的教学“安全模式”,也圈住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把学生关在“象牙塔”里,导致本来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少年儿童,封存了真情实感,带着满肚子的鲜活材料去寻找所谓的灵感,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带回来的却是陈芝麻烂谷子,无病呻吟。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又哪来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美景?更不用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意境了。学生就算是“巧妇”,又怎能“为无米之炊”呢?

几十年来,农村学生习作指导流程一般是: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接受吗?这样怎能指导学生去进行原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面对这种困惑,《新课标》“忽如一夜春风来”为我们指点迷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把作文课堂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套路;多一些个人的独特感受,少一些陈词滥调。让作文教学走出“象牙塔”,返璞归真。

二、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思考

1.让学生回归自然,培养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品格。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让学生真实地亲近地域文化的一山一水、一亭一台,亲近或完或残的历史遗迹,亲近或显或隐的文化现象,都有助于激发出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也说:“有什么样的认识与体验,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当丰富的生活元素进入作者的眼里,萦绕于心里时,写作便成了一种欲求与释放。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亲近地域文化的实体及其闪耀的人文光芒,借助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去感受文化风景的迷人风姿、别致风采。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进入生活情景,解读“无字天书”。比如有计划、有目标、有侧重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劳动锻炼等活动。“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丰富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更为教学的生活化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语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放开心胸,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大力开发、积极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亲近地域文化。

2.让学生与社会生活对话,拓展写作思路。作文不是身外之物,作文之花绽放在学生心灵的沃土。言语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与学生的生活朝夕相随。作文首先是一种生命体验的积淀,写作应该与周围的生活环境对话,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行,提升生命的质量。我们应鼓励学生与身边的生活环境对话,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看《新闻联播》、《我是演说家》、《中华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多看《学生时代》、《语文园地》等刊物,看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不妨节假日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访问,也可以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乡土风情,看云亭飞阁,品题咏镌刻。“耳”听八方。听广播节目,听大人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金“口”常开。评名作、议时事、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巧“手”多记。每天坚持用一两句话记新闻趣事,让学生随时记录街头巷尾、菜市场、饭桌边听到的精彩话语,从小养成及时捕捉作文素材的良好习惯。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随时记,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建立丰厚的知识库,还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行云流水?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3.让学生勤写生活札记,强化生活感受能力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养成过程,我们要树立起大作文观:处处是作文,时时是作文,事事是作文,人人是作文。要引导学生自陈心曲,持之以恒地写生活札记。“为时”“为事”而作,真正做到“我手写吾心”。让生活札记成为学生痛苦的发泄,烦恼的倾述,理想的放飞,喜悦的分享,让写作成为一种释放情感的愉悦。

4.开展随笔(日记)朗读活动,构建鲜活生动的评价环境。“作文是练出来的”,作文写作中,多写固然重要,但习作评价仍然是不可轻忽怠慢的重要环节。废除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多元化评价。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价为合作互动评价,实现师生间互动交流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本我”意识,构建一个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