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培养与塑造高中生的心理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班主任如何培养与塑造高中生的心理品质

薛伟雄

广东五华县水寨中学薛伟雄

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概括而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就是开发潜在的智能,由此培养愉快的情绪,使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自信心,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使人能主动地迎接困难,战胜困难,养成协调的行为,使整个心理和行为与环境协调一致;培养健康的人格,善于关心他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因此培养和塑造健全的心理品质,使个体成为一个情绪稳定、意志坚强、性格开朗、聪明睿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的社会成员,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高中学习时期是个体思想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高中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关系到其未来生活、就业与其对社会的贡献。因此,高中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要引起学生本人、家长、学校与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创设条件,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是来自学生群体内部存在的观念和心理,是影响学生行为动机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它是无形的,但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对行为起着某些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和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环境保障。

1.优化校园心理环境,促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在活动的房间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最终是为了营造一种催人奋进、净化心灵的轻松氛围,引导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因此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应围绕优化心理环境这一宗旨。学校的宣传橱窗、年级走廊、卫生环境、校园绿化及草坪中的提示牌的温馨话语,都应反映学生成长中的思想感情,要使他们成为校园环境建设的策划者和缔造者,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2.构建班级心理文化,促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学班级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心理层面。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班级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学的外部文化环境。这个外部文化环境是人为精心设置的,它体现着学校的整体风貌、教育和教学的主旨和班级的精神风貌。校园里有名人名言的熏陶,班级门口悬挂着班主任寄语,教室内有学生独立设计的特色板报及各种各样的学生作品,这些都是可见的物质文化。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是指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对中学生的德育要求,在班主任的牵头下具体制定班的民主特色班规,以便具体实施对本班学生的常规管理和德育考核,让学生民主、自主地管理和自我监督,发挥班级成员的团体动力,形成一种各种力量制衡的班级结构。班级的心理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

二、以身作则,发挥班主任的模范作用,树立正面的精神榜样

班主任是最直观的模范,最具体的榜样。班主任的言行举止都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让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班主任本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必须从班主任自身做起。

1.班主任高尚的情感品质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

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和良好的期待,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还可以使学生萌生对班主任的亲近感、共鸣感和依赖感,形成对班主任的良好的态度定势。这时学生不再把班主任看成是严厉的管教者,而愿意聆听其教诲,乐于向其倾吐心声并接受其教育。

2.班主任良好的意志品质影响着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班主任的沉着、自制、耐心、坚持和坚韧等意志品质,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这些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上能确定好学习目标、制订好学习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从而实现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塑造。

三、加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搭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桥梁

班主任应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协调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同时帮助学校了解家长对学校的希望和要求。班主任必须多与家长接触,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采取电话或书信的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管理、教学的实施及学生在校的表现,并和家长一起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共同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摒弃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的观念。

四、全面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注重性格塑造,培养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性格决定人生。”良好的性格是成才的基础,成功的保证。高中阶段是人生中性格塑型阶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几点:

(1)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人的性格要受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与调节,高中生一旦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与生活信念,性格就会受到影响,表现出乐观、坦荡、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2)正确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对自身性格分析的过程是深化自我认识的过程,是性格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对自身的性格特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行性格的改善与磨练,形成良好的性格。

(3)重视在学习实践中磨练性格。性格体现在行动中,也要通过学习实践和实际行动来塑造。要注重在艰苦生活中培养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

(4)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群体生活具有一定的类化作用,对人的性格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形成良好的群体风格,有助于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加速性格的强化与改善。

2.加强意志磨练,培养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强化学生对意志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良好的认知因素是培养坚强意志不可缺少的基础,对意志的重要性认识得越清楚,锻炼和培养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及积极性就越高。如果学生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深刻认识意志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又能客观地、正面地审视自己的意志品质,并不断磨练,那么他就可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2)重视实践环节,磨练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它在人们调动自身力量去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实践中体现出来。可是当代学生有些难以接受艰苦生活的挑战;有些很想有番作为,却不肯付出努力;有些付出一点努力便觉得应有所回报,不愿持之以恒。因此,班主任要不断地、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独立克服困难,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

(3)建立科学的意志磨练方法

意志的磨练应建立在科学的方法之上,同时必须遵循身心发展、运动规律。在磨练意志的时候,要注意选择突破口,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目标可以具体地按渐进性方式排列,一个目标完成了,对于个体是积极的反馈,能增强其自信,从而更积极地完成下一个目标。这样,意志的行为逐步强化为意志习惯,再慢慢固化成意志品质。

3.积极调节情绪,培养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它是表达人的感觉的无声语言。在健康的情绪状态下解决问题时,会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相反,在情绪郁闷、厌烦、紧张、愤怒的状态下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过激的行为或严重的不良后果。可见,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探索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积极调节情绪,对培养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1)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健康情绪的标准,学会分析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如果能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授予他们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和掌握健康情绪的标准,并且因势利导,教会他们分析、调节情绪的方法,那么困扰学生的心结就会得以化解。

(2)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要认真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消除学生内在的郁结,激励学生向善;应该多营造一些快乐气氛,多制造一些教育机会,多让学生接触美、聆听美、感受美。这样,学生就会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除去自身内在的郁结,心灵也会越来越善,同时他们也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看待人生,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引导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还要教会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一方面,要学会欣赏他人,关心他人。客观地看待他人,学习别人的优点,善意地指出他人的错误,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漠视别人的痛苦、欢乐、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要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要用积极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对他人的同情、友善、信任、尊重要多于猜疑、嫉妒和敌视。

(4)教育学生劳逸结合,懂得学习与自娱

高中生正处于长知识时期,课业负担往往导致某些不良情绪的产生。因此,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注意劳逸结合,学习之余懂得自我娱乐,以舒缓紧张的神经,减轻自身的压力,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4.客观地认识自我,培养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来被认为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精髓。它不仅影响着道德判断和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形成,标志着个性的成熟度,而且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走向。实践证明,在不同的教育条件和影响下,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个别差异又十分明显。因此,班主任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纠正其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