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两大核心要素的统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两大核心要素的统一

黄应华

黄应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阴底中学551700

摘要:为了应试,初中语文往往被定位在“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于是以本为本使初中语文教学总是停留在一个面上,而放弃了语文课程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笔者认为,应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大核心要素统一到语文教学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天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标准》中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指明了语文的文化属性而并非自然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被统一到“语文素养”上来,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大核心要素。“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则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感染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从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语文教学只局限于其“工具性”的范畴,连“工具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仍然停留在“字词句篇的积累”和“阅读写作”这以本为本的单一的层面上。甚至连“写作”也任凭学生“自由”发展的现象也是很普遍的。这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更不要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了。

当然,“语文素养”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错综复杂的,搞不好,课堂教学就会乱套。但这恰好说明语文教学需要有较强的艺术性。这就要求语文老师结合实际,科学拟定“三维目标”,站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意识高度,精心设计并组织氛围宽松的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

一、结合实际,科学拟定“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所涵盖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将语文教材、学生实际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从三个维度拟定课堂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的拟定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尤其是“过程和方法”目标,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只有结合生活实际,才能让语文生活化,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此外,“三维目标”的拟定还应科学化,也就是既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落实“三维目标”。

只有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到“三维目标”中并得到具体的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精心设计,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到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学目标错综复杂,既不可能互相孤立,也不应该杂乱无章。而应该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将其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在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时,可以同步落实“过程和方法”目标。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和上网查寻等途径收集有关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扫除生字新词障碍。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在自主学习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当理清文章线索时,在鲁迅爱国情感的变化中,我们发现鲁迅始终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结合现实社会、国家现状和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增强意识,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思想

语文教学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决于教师人文素养教育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位,就会错过很多人文素养教育的机会,增强这种意识,会让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使教学从文本层面深化到人文素养教育的深度上去,而不至于只停留在阅读这一文本层面上。

首先,提高教师人格素质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质量。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质量。可是,近年来部分教师的追求与信仰发生偏差,不能把献身教育、潜心育人作为自己的追求。不少教师重视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忽视了人文修养的增强。从人文教育的观点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受教育使人格不断走向完善,最终成为一个人格高尚、心智健全、服务社会的人。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影响来自于教师的人格影响。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初中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志趣抱负尤其是人格品性,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往往对教师高看一眼,尤其是对教师的人格要求甚高。

其次,挖掘课程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当以人为本,以文为本,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大力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第三,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形式。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不但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展好这些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调整心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其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单方传授,而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学生在活动,课堂教学这一舞台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要让学生有一种主人公的意识。因此,就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抛开顾虑,而不至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束手束脚,而学生心态是否良好,从某种角度来说,取决于老师的心态,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应该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使“三维目标”得到具体的落实。

教师决不可小看学生的能力,据我的经验,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能参与,而是学生不愿或不敢参与,因为老师为了急于求成,再加上引导不科学,不到位,导致学生无法参与而不敢参与,因此,教师不但要放开手脚,而且要精心设计、科学引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开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鲁迅的《雪》一文之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初读课文,欣赏鲁迅先生笔下的南国的雪和北方的雪,谈谈你喜欢哪一种雪,并说说一点理由”。布置时,我特强调要请若干同学起来交流。教学时,我调整好心态,营造了宽松氛围后,组织学生交流,然后进行了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交流。结果,学生在不受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畅所欲言,谈得很舒心,很深入,学生真实的个性情感充分体现出来了,几乎涵盖了作者在“雪”中所倾注的情感。学生有了这些真实的、个性化的体验之后,课文主题的深化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核心要素统一在这个立体的空间内,使学生在这广阔的空间内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