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的房树人测验结果进一步分析32例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白癜风患者的房树人测验结果进一步分析32例报告

孙奕

(温州市玉熙医疗美容门诊部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目的:观察白癜风患者在房树人测验中的心理与人格特征。方法:选取近年来在门诊中接受的32例白癜风患者,对其进行房树人测验并分析其结果。并在随访中谈话证实分析。结果:32例患者受测结果为27名患者存在焦虑与抑郁内心冲突感明显分值特征,且其他人格特征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论:造成白癜风患者精神创伤或焦虑抑郁状态的心理因素存在多样性,可以用来发挥其配合治疗的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R75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146-01

白癜风作为皮肤科常见的顽疾之一,其发病机理一直以来存在争议。目前共识仍聚焦在多因素性以及自身免疫性两大方面。目前认为与过劳精神创伤神经内分泌内科疾患自身免疫学疾患遗传外伤手术感染电离辐射摩擦压迫微量元素缺乏微循环障碍黑素细胞行为特征以及相关因子表达异常酪氨酸酶异常化学物质刺激甚至第4号染色体长臂的易感基因等多因素。但以上因素中某些是属于自身免疫状态下既可以发生其他系统疾患又可以发生白癜风,而非属于与白癜风有前后承接因果关系,某些是属于患者已经处于易感状态下的诱因,某些是属于白癜风已经处于病因启动状态而后在局部微环境中发生的细胞与因子水平的异常。某些原因比如微量元素(铜离子与维生素C)学说虽然有循证上的发病依据,但是却无法像其他营养性疾病那样只要改善营养补充便能有明确疗效。说明一系列现象背后还有一个较为早期的致病阶段即神经心理因素。为了研究神经心理因素与白癜风之间的相关情况,笔者对该病患者做了一定的心理测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近年,笔者对该年度10月到12月就诊的白癜风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病史采集,患者几乎均承认有精神创伤与心理异常史。于是选取32名患者用房树人测验对其进行初步测试。其中男性11例女性21例;13例为寻常型,19例为节段型;年龄在5岁到62岁之间;病程在6个月到3年之间;患者均自愿配合测试。进行房树人测试的同时其治疗方案均为传统方法,为口服药物加局部外用与窄谱中波紫外线定期照射。

1.2研究方法

按照房树人测验的标准测试方法,发给受试者A4纸一张铅笔一支橡皮一块,对受试者宣讲标准指导语,在12分钟后结束测验,并对相关情况进行必要的询问。然后对照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张同延的房树人标准教材进行抑郁与焦虑内心冲突等特征分析。再对这部分患者的绘画进行其他特征如智力家庭关系环境适应性强迫倾向自我控制自我评估安全与自信成熟度与幼稚恐惧与不安心理能力大小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的分析,并且均进行短期内电话以及门诊随访作进一步访谈以作验证。

2.测试结果

32名患者中27名患者的绘画中存在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特征,然后这些人的绘画中其他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6名患者表现出智力高,活动力强人际交往主动等特征;3名患者表现出智力较差安全感和心理支撑程度差依赖性强;6名患者表现出人生经历顺利但强迫倾向明显,对外界事物要求过于完美;4名患者表现出人格刻板活动能力差;5名患者有世故圆滑特征,较强的心理防卫;3名患者表现出人格无明显特征但家庭冲突感明显,多疑。后续:将这些患者在短时期内通过电话或者门诊随访,讲测验结果做一定的教育和宣讲,除了1名男性患者不愿意多说以外,其余均承认所测验的结果与其自身对心理的评价相近,并且认识到其内心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与自身健康存在一定相关性,愿意在心理精神层面进行自我调适。

3.结论

房树人测验主要用于评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探查其人格特质、人际关系、认同感及其情感状,能对被测者的孤僻封闭性紧张性焦虑抑郁攻击性社会适应程度活动能力自我概念家庭关系等多方面指标进行投射性的探知。其优点:

(1)具有良好的隐秘性,防止受试者抵抗或者欺骗。

(2)不会受到被测者的年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是否有精神疾患以及是否善于言谈等因素影响。

(3)可以反复测试,测试结果较准确,还可以用于治疗。但是缺点是在我国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常模,无法进行精确的量化和对照研究。

用房树人测验对一定数量的白癜风患者进行测验时,发现在反应出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特征的同时,这些患者在其他方面的人格与心理特征存在着迥然的差异。也就是即便是智力家庭关系社会适应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等某一方面较完善的人也会发生较为强烈的内心冲突。虽然反应出的焦虑或抑郁但却反而可以利用这些内心冲突唤起患者自身的主动性,来履行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调节,履行医患间的互动。

本文的缺点在于:

(1)研究数量过少样本量不够。

(2)这些患者在用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后,部分失访,随访者中有部分男性患者不愿意再进行重复测验。无法再对其进行多次房树人测验,研究其症状改善与心理状态改善之间是否有相关性。